「作家是头牛」 学生讲座后感想(续)

分享


「作家是头牛」 学生讲座后感想(续)
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刘震云。

「作家是头牛」 学生讲座后感想(续)
5A林丹惠感想

二○二四年五月二十九日,著名作家刘震云教授莅临我校演讲。

过程中,刘震云教授以风趣幽默的话语,讲述自己走上写作路的点滴,又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经历。
刘震云教授参军时,在部队里的战友影响下开始尝试创作,发掘自己的天份,总会在闲置时间里借着灯光看书,由于对数学最感兴趣,经常涂涂画画,构思自己的思路,将数学自学到微积分,以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系里每个人都在写着文章,于是刘震云教授也跟着一起写,后来周围的同学一个又一个地放下了自己的笔,只有刘震云教授继续坚持自己的写作。
刘教授说:「当你坚持走到百分之九十九时,就差百分之一了,这时往往会出现岔口,很多人都会在此时坚持不下去,转而走向了一条岔道上。 」「当我写完一本书后,过了一段时间再来翻看时,会发现自己有着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在写下一本书时不断想改善,从而产生了动力,让我写下一本又一本。」

是刘教授的坚持,使自己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我十六岁时,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弱视,医生曾对我说:「如果你的病情能在八岁前就发现,是很大几率可以治愈的,但如果超过十至十二周岁以上,那么想要恢复的几率是非常低的,你如今已经错过治疗的最佳年龄,不过你可以尝试去纠正自己的视力,看看有没有作用,只要在二十一岁之前治疗,虽然希望很渺茫,只有你能够坚持治疗下去,总有可能会恢复一些的。」
我想,痊愈的几率那么低,坚持治疗也没什么作用,于是在坚持治疗几个月后,就放弃了。在听完刘教授的演讲后,我豁然开朗,在愿意坚持做一件事情时,不要放弃,当快要放弃时,或许就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刘教授的给我带来了动力,只要坚持下去,也许我的眼睛就能够成功恢复正常。

罗老师小评:
丹惠:你提及坚持抑或放弃的命题,令我联想起那句「以生命影响生命」,既是老掉牙的,可也是隽永、永远为真的。然则作家的天职是「以书写影响生命」,既提笔往自己的书文中写满自己;也借着书写自己,而书写了他者的人生。


「作家是头牛」 学生讲座后感想(续)
5A陈静雯感想

「想要做好,做精一件事情,那么最不可缺的就是坚毅。」

刘教授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十五岁的年龄选择了当兵,因为深受战友的影响而开启了人生第一次的诗歌创作。但他真正的写作生涯从大学开始,由于中文系同学都在写作,刘震云教授便也跟着写作。当时很多同学都写得比他好,可是后来大家毕业之后大多颠沛流离,去了不同的地方也就不写了,而刘震云教授却能依旧一直写作。他告诉我们:「耐心和坚持是特别重要的东西。」
刘教授认为文学是生活的反映,但也不仅仅是生活的反映。生活的流动特别快,缝隙里的东西,来不及思考的东西,都在文学里被开始思考。所以,文学是生活停止的地方。
当有同学问他对于写作的看法时,刘教授会说:「有时候文学会把生活里大家都忽略的思考捡起来。而作者要做的就是倾听,倾听是一种力量,倾听生活中被忽略的人,诉说自己的情感,这也是我们成长的经历。」细想我们成长路上漫漫,大家都顾着抬头望向前方奔跑,却不会有人愿意低头留意路上的风景细节。

刘教授对于自己所写的书并没有「最」字一说,他和我们道:「每当我写完一本书,并不会立刻认为非常满意。只要过段时间再重新翻看,就能揪出许多不足之处,就是这些不足之处,会让我在写下一本书时不断想改善。」他笑说:「正是这股劲,让我不断有动力地写下一本又一本。」
刘教授的故事令我十分动容,他用风趣幽默诙谐的语言概括了他捍卫坚持道路的艰辛,这种精神令我感到非常敬佩。遥想人生之长,我却只是刚刚过了不到一半,看得不如刘教授透澈,也深深被折服。在快马加鞭的时代里,我们忙着上学、上班,步伐匆匆根本来不及仔细观察脚下的每一步风景。我们很难接收到角落中有趣的信息,发现不了那些缝隙里的美好。
面对写作时,我也常烦恼自己脑袋空空。其实是因我根本没有仔细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所以才无法进行创造。就像刘震云教授说的那样,要倾听,倾听生活的欢声笑语。兴趣上我爱好广泛,想学画画,想学弹琴,想学下棋。可事实上几乎每样都在半途而废,如刘教授所说:「专注做一件事就好了,那样一定会成功的。」我有精力去消耗,却没能够继续下去,又总想着是其他问题。可我知道,是因为「耐心」。

人活一世,追求一件事,耐心全部耗在里面,要坚持,不许放弃,要踏出最后一步,虽然很难。但我们可以成功的,只要勇敢地,坚持不懈走进那百分之一。

罗老师小评:
静雯:你反覆谈及「缝隙」意象,恰似《庄子.知北游》所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骏马飘逸,缝隙不过霎眼一瞬,即使内里深藏奥妙诸多,大抵也无暇觉察——可能长有顽强一株嫩绿,或是半掩一只搁浅的鲸——但愿我们偶然煞停双腿,换上草木皆见的眼眸,而文学是一柄铲子,我们一挖一掘。


「作家是头牛」 学生讲座后感想(续)
5A彭依雯感想


很荣幸可以亲眼看到刘震云教授来本校举办讲座,在这之前我从未亲眼见到过作家,亦或是和作家近距离的接触。在这之前也有听说过刘教授的作品,例如《一句顶一万句》、《一日三秋》、《我不是潘金莲》等等……

在演讲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原来刘震云教授曾经是高考状元,我本来以为身为作家的他,中文科理应在高考中获得优异的成绩,结果令人惊讶的是,当年刘教授考的最高分的科目居然是数学。
刘教授告诉我们:「当时北大中文系是分数最高的,我就进去了,等毕了业之后,身边的同学都不写了,而我还在继续写。」不得不令人心生佩服,因为刘震云教授貌似真的把一生献给了写作。而我也感受到来自一位作家深深的魅力,那种魅力是不断的思考、学习而积累下来的。刘教授在演讲的过程中,那种谈吐大方松弛是我非常渴望拥有的,也正是因为他在写作道路上的坚持,他也获得了不少成就。

他的小说特点就在于把所有人物的命运放在最日常的生活中,用实物、行动及话语来表达他们内在的精神面貌,与其他作家不同,刘教授大多时候聚焦于普通平民,反而是这样的「平凡」也为他的作品带来了许多特色。

这一次的活动,也让我更深刻的认识了作家,跟我想像的不一样,刘震云教授很亲切,在这三十分钟的演讲中,空气中弥漫的都是轻松愉悦的氛围,到尾声的时候,许多同学都向刘教授提问,而他也很耐心的回答,回答的内容也引人深思,我想或许这就是作家的魅力和吸引力吧,让人不由自主的想继续和他聊天说话,总感觉他的话语中有着数不尽的道理和故事。

罗老师小评:
依雯:文学,本质上是「人学」。一个读者未必能够成为一位好作家,但一位好作家必然是一位好读者——读的不只是文字和技巧,更是对世界的洞见。但愿我们都配上一双明眸,从一切平凡,看出不凡。


「作家是头牛」 学生讲座后感想(续)
5C吴依宁感想

首先,很高兴著名作家刘震云教授到我校对香港作出评价,他认为香港人给人一种非常兴奋和急促的感觉,这反映了香港现状的一些特点。香港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竞争的城市,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香港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其次,刘教授在与学生交流中谈及了文学的重要性。他认为文学是一种记忆,是民族历史的记录。如果没有文学,就失去了这种记忆,历史也将变得模糊。优秀作家能够照亮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体现了文学的重要性。他还认为,文学能将生命在特定时空固定下来,让生命长生不老,这体现了文学的独特价值。
此外,刘教授在交流中也谈及了创作灵感和作品与作者的关系。他认为文学创作需要反覆坐下来写作,不能仅靠讲话的幽默感。作品与作者并非「亲子关系」,而是平等的关系,作品有时会超越作者本身,表达一些作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些观点让人对创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他提到举办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意义重大。不仅能让学生接触到国际知名作家的指导,也能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对他们未来的发展都有很大帮助。为我们提供更多学习文学的机会。
刘教授与我们分享文学作品,展现了作家对文学的独特见解,也反映了学校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方面的责任。给人一种良性互动的感觉,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

罗老师小评:
依宁:刘教授远道而来,光临我校,既无华贵排场,也不摆出架子,单单诚挚地与我们分享作为作家的心路历程,点滴滋味甚是有趣。能够近距离与知名作家对谈,你一言,我一语,毫无隔阂和制肘,在愉快的氛围里畅所欲言——共度这一个不寻常的午后,实是学生之福。


「作家是头牛」 学生讲座后感想(续)
5C林均垣感想

早前刘震云教授亲临我们的学校,为中四中五的学生进行作家分享讲座,讲座名为「作家是一头牛」。这不禁令我思考:为何作家是一头「牛」呢?这背后又有什么含意呢?他说作家就是一头牛,倾听那些被世界忽略的人,我才恍然大悟:这个世界确实有太多被忽略的人了。
他又说明了,为何文学如此重要。文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现实生活中时间在流动,但是文学可以把一个片段记录下来,并将那个时空固定在当下。倘若没有文学,人们在回望历史的时候都只不过是一片沙漠。我听得一愣一愣的,从来没有往这方面想过。在发问环节,我斗胆向刘震云教授提出问题:「请问您认同作家创作的作品是他的孩子吗?另外,您最喜欢自己哪一本书?」对于第一个问题,他认为作品与作家是平等的关系,而书中人物是有自己的思想的。接下来他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让我感到震惊,他认为他喜欢的书永远都是下一本,因为在回望过去写过的小说,写作的是当时的刘震云,现在的他总是会有一些地方是不满意的,这促使他继续创作下一部作品。

罗老师小评:
均垣:享负成名者,要目空丰功伟绩绝非易事。刘教授轻看名利得失如浮云流水,既是响当当的大人物,却有如此谦厚的肚量,虚怀若谷,确实教人敬佩! 「最好的一次是下一次」,正正是积极向上的完美体现。


「作家是头牛」 学生讲座后感想(续)
5C杨嘉熹感想

刘震云教授在演讲中提到文学的重要性,令我大有感悟。刘教授说,文学的意义在于记录人们的生活,例如《史记》中记录了汉朝建立及之前人们的生活,同时也记下当时宏伟的历史,令后人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而文化正是人们的生活习惯的传承,文学代替着历史,更充满着文化。
从水下第一个生命的萌芽开始,到石器时代的巨型野兽,再到人类第一次直立行走,文明已经历许多。而将这一切记录下来,是在洞壁上的「文学」,在竹简上的「文学」,在纸上的「文学」。文学将历史记录展示给我们,令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刘教授说:「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我们的思考方式是由巨人所构造的。」这个巨人便是文学知识。老子将知识放进文学,令道家文学得以传承,文学可以在历史洪流上令文化扎住脚跟。

罗老师小评:
嘉熹:我常联想,这意象中的巨人是盘古。巨人总会寿终倒地,身体化成养份,供养后代茁壮成长。我们生来携带有巨人的基因,既是他的后裔,又不是他本身。而看望着巨人肩上同一幅美景,我们「各怀巨胎」,长成不同的面相,燕瘦环肥,高矮不一,只为世界需要更多巨人。


「作家是头牛」 学生讲座后感想(续)
5C郑芷嫣感想



听了刘震云教授的作家讲座后,我感受颇深。刘教授说,文学的意义在于记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经历来源于文学,文学能将已逝的历史人物重现于眼前,将辉煌兴衰保留于文字中,让后世认识了解,让文化传承延续。
我在看到「作家是一头牛」的标题时,我想到是勤奋、艰辛,然而,刘教授对这句话的演绎却是出乎我意料。在《我不是潘金莲》中,有的人的话无人倾听,也无人在意,故只能选择与一头牛倾心,将心事讲述给一头牛听。刘教授说,作家是一头牛。并不只是因为作家勤于创作,更是因为他认为作家是一位倾听者,作家不仅能透过文字诉说故事,也能透过耳朵倾听他人的故事,他人不被知晓的故事,并将这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写进他的小说之中,让读者、让大众也能倾听他们、了解他们。这是我从未设想过,对「牛」的诠释,这点也是我在这次讲座中印象最为深刻、反思最为悠久的一段话。

罗老师小评:
芷嫣:现今社会纷繁复沓,空气中每分每秒都充满哗噪的杂讯。大家自说自话,讲太多,听太少,只为抢断他人的发言权。沟通总是必要,大抵我们都要重新学习:你听我讲、我听你讲。何止「作家是一头牛」?我们都应是一头头牛。

(本特辑图片由香港文学馆、啬色园主办可誉中学暨可誉小学提供。)

更多《明月湾区》内容可浏览:
《明报月刊》网站:https://mingpaomonthly.com/gbaspecials
《明报》网站:www.mpgba.com > 点选右上方「明月湾区」栏目
明报特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