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大学城筹划组开始工作呼吁院校间合作

分享

《施政报告》提出成立“北部都会区发展委员会”,下设3个工作组,包括“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以加快北部都会区大学城发展。教育局局长蔡若莲称该工作组已开始工作,将参考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大学城发展模式及经验,期望能在有限空间发挥最大效益,预计2026年会推出概念发展纲要。她又表明建设大学城并非单纯为院校增加教学空间,也不止是由“原来的校舍搬入新校舍”,各院校须与该土地板块的产业互相配合,同时思考院校之间如何合作,为北部都会区引入新元素。
将于下月出任理工大学高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的赵汝恒表示,大学与当地产业配合的要求符合北部都会区目前发展步伐,而过去大学的科研偏向论文为主,未来研究或能配合产业发展及市场需要。他又称本地大学的科研实力较强,期望大学在北部都会区大学城可与新引进的重点企业共建实验室,以培训研究生及落地协助企业发展科研项目,而据其了解不少院校已提交北部都会区大学城发展计划书,仍有待政府提供土地分配等发展详情。
岭南大学校长特别顾问(公共事务)、立法会选委界别议员刘智鹏亦提到,大学城发展具体方向仍有待政府厘清,大学与政府需继续沟通才能敲定更多细节。
北部都会区大学城3批土地包括洪水桥、牛潭尾及新界北新市镇明年起陆续投入使用。蔡若莲昨日于商台《政好星期天》表示,3批土地各有其策略定位,例如牛潭尾及洪水桥分别重点发展创新科技及高端专业服务,因此各院校规划发展时,应考虑如何配合当地发展、八大中心或国际教育枢纽的需要,同时思考院校之间如何合作,使大学城能结合产业、学术及研究发展,为北部都会区带来新元素及产生协同效应。蔡若莲强调,院校要有新思维,大学城绝非仅将“原来的校舍搬入新校舍”或“一幢幢”模式各自独立发展。
蔡若莲又表示,各院校及部门专家意见均重要,政府有就大学城发展与各资助及自资院校持续沟通,不少院校已提交初步发展意向及计划书,当政府提出增加大学城用地后,亦有通知各院校调整发展意向。
立法会新界北议员刘国勋认为,未来北部都会区发展后有大量产业及研发人才需求,政府要求各院校与土地板块产业互相配合,符合北部都会区“学研产居”的发展策略;但政府以往在规定土地用途上“界线分得很清”,而未来大学城的土地或有部分同时具备教育、生产或研发目的,因此期望政府规划时应在土地用途上提供灵活弹性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