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创新和传承- 毛俊辉的粤剧情●傅晓

分享

编按:二○二三年三月十至十二日,《毛俊辉‧粤剧情》于高山剧场新翼演艺厅公演,由「戏剧教父」毛俊辉与香港艺术节再度合作,内容改编三段经典折子戏,用三种改编方向表演,为活化粤剧再献新猷。

演出结束后,Mandy带着我奔向高山剧场的后台。人称「毛Sir」的毛俊辉导演,当时正在和一位主创人员兴致勃勃的讲话,像是讨论着刚刚演出的表现,不便打扰,趁着空档我到化妆间和演出的小伙伴寒暄了几句,小跑回来时毛Sir在吃一只香蕉,他向我们不好意思的打招呼,说不要介意他的失礼。

这一幕显得特别熟悉,去年七月在文化中心,毛Sir为香港文联导演《钟声回响》的文艺晚会,他也是这样专注到忘了自己的疲劳和饥饿,工作人员不停提醒他吃饭,他匆匆走到后台扒了几口饭,又匆匆而去。

这种全神贯注、倾尽全力,实在感染。

刚刚见面打完招呼,毛Sir立刻问:「你觉得演出怎样?但说无妨!」

这还用说,当然是好看、好看、好看。其实,看过毛Sir导演或演出的话剧不少,这却是我第一次欣赏他导演的粤剧。他在二○一八年和二○一九年曾经导演《百花亭赠剑》,以创新方式演绎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也在粤剧界带来思考和回响。那时未能欣赏,心中的小小遗憾今日才能弥补。

永久的创新和传承- 毛俊辉的粤剧情●傅晓
作者(右一)和演戏家族行政总监姚润敏Mandy(左一)到后台探班,中间是毛俊辉导演和太太胡美仪女士。

毛Sir会说故事

演出绝对是精彩的。毛Sir人称「戏剧教父」,是个会讲故事的人。作为艺术家,一方面要表达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悟,他更考虑到观众的思维,让观看者能够理解故事的陈述,进入故事的情感。

今次的演出是新编的三台经典折子戏,故事各不相同,但都围绕一个「情」字,折子戏的呈现方式竟然让人感觉连贯得很。

《藏舟一夜》中田玉川(洪海饰)与渔女胡凤莲(晓瑜饰),在患难中心意触碰而定下海誓山盟,舞台布置相对简单,但配合背景影像的切换以及灯光效果,渲染出独特而细腻的感情进展;孝庄(林芯菱饰)和多尔衮(卫骏辉饰)的故事耳熟能详,《密誓背后》以一个场景,将政治角力和情感纠葛一层层展现出来,是另一种「情」的展现,是权力、取舍、相知相惜又相忌的复杂情感;《我的窥醉》很特别,现代女孩Linda(林颖施饰)梦境中遇见古代的赵汝州(王志良饰),改编自唐涤生经典《蝶影红梨记》,选择从一个现代女孩子的视角来投入山东才子赵汝州和汴京名妓谢素秋的故事。

原来这就是「粤剧情」,粤剧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形势的情感,也是毛Sir对粤剧赤热的情怀。

毛Sir也善于发掘演员的不同面,几位年轻的演员也是我多年的朋友,她们演出的角色多有个人特色,样貌和性格都乖巧伶俐的芯菱可以塑造出端庄且极具政治手腕的孝庄,唱功上也是与平日不同的充满霸气,而印象中一直是大女主的颖施可以演绎出一番调皮灵动,让观众也跟随着他们的情感进入剧情。

坐我邻座的是有名设计师也是艺术家的刘小康老师,他分享说:「三场折子戏改变为三个短篇故事,每个都有起承转合,观众虽然不知道全剧的内容,但都能投入折子戏,看得津津有味。」这是毛Sir讲故事的高超之处。

粤剧的创新

可能大家不知道,在香港,每年演出最多的艺术种类就是粤剧,从戏曲中心的殿堂到民间为庆祝神诞而举办的神功戏,这门文化艺术可谓是深入民心。但观众年龄渐长,也存在行业希望传承和突破的掣肘。

来到香港之后,才接触到粤剧这门艺术,也赞叹于这个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将唱、做、念、打很全面的融合在一起,其中忠孝节义的故事和优美的语句,都是中国文化底蕴和中国精神的最好载体。粤剧这东西,更是超越了艺术,和民间信仰、传统节庆和生活方式连接在一起,成为香港人的文化底蕴。

在二○○九年,粤剧正式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香港首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

是不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喜欢粤剧(或其他形式的戏曲)呢?也许年纪大些了我就会知道。

毛Sir说﹕「戏曲如果停留在过去的模式,始终很容易和现代的社会和生活脱节。」二○一八年,毛Sir与香港艺术节合作《百花亭赠剑》,当时也获得赞誉,到二○一九年又重做。今次《粤剧情》的尝试,更有将戏剧和戏曲结合的味道,短短的折子戏也可以引人入胜,以吸引更多年轻人、新观众。当然,还有剧本故事的改编,到表演手法、音乐处理、舞美设计等新意,观众未必需要知道背后的精心筹备,却可以享受和满意观看演出的体验。

创新和传承是永久的过程,粤剧作为文化艺术或生活方式,还在不断探索它的蓝海。

(图片由傅晓提供。作者为香港作家联会理事、字游网执行编辑。)

永久的创新和传承- 毛俊辉的粤剧情●傅晓
毛俊辉导演在演出后与大家分享心得。
永久的创新和传承- 毛俊辉的粤剧情●傅晓
《毛俊辉.粤剧情》首演后的全员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