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多元澳门回归25周年:投放资源聚焦特区所需文化教育不可或缺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助力澳门多元发展走向国际

分享

澳门基金会成立40年,伴陪澳门特区成立25周年,同步发展。基金会主席吴志良博士畅谈历史,指出基金会在教育、文化、社会服务等范畴,积极参与及投放资源,助力澳门各界举办各项服务及活动。

他认为,「澳门人在回归前后对于家国情怀一样重视和浓厚,中国心与澳门情并未改变。」他更强调基金会未来将继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澳门进一步的国际化。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澳门基金会在1984年成立,源于香港商人邓肇坚爵士向时任澳门总督高斯达捐赠50万港元,作为澳门总督基金的启动资金而开始。

吴志良指,当年澳葡政府有意培养人才,因此将总督基金改名为澳门基金会,以基金会的名义收购澳门东亚大学。收购完成后,由基金会负责管理大学,设立与澳门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课程,包括教育学院、科技学院和法律学院,并将澳门东亚大学改制为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现为澳门理工大学)以及澳门东亚公开学院(现为澳门城市大学)。之后更委托基金会进行各种工作,例如加强澳门与内地的联系,发展科技、文化及学术等。

活力多元澳门回归25周年:投放资源聚焦特区所需文化教育不可或缺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助力澳门多元发展走向国际
澳门基金会同步澳门特区25年发展,共建和谐澳门。
活力多元澳门回归25周年:投放资源聚焦特区所需文化教育不可或缺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助力澳门多元发展走向国际
澳门居民人性光辉的「不变」,是吴志良对澳门回归这25年来感受最深刻,也最希望能永远保持的部分。

与澳门发展同步

1999年澳门回归后,澳门基金会和澳门发展与合作基金会合并,并以各博企1.6%毛收入支持营运(现在为博彩收益的2%),基金会开始全面参与社会活动。吴志良表示,首先是支持爱国爱澳的社团;第二是积极促进澳门居民及青少年对祖国、中华文化和国家发展的认识;第三是支持教育,包括协助澳门的基础及高等教育建设校舍;第四是继续推进学术文化的工作;第五是继续推动中葡合作。

基金会在回归后与特区同步发展,吴志良认为变化是相当巨大的,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自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普及率由大约5%提升至30%。不仅城市外貌,社团和学校的设施也明显改善,社会福利体系更趋完善。最重要是澳门人的视野得到了拓展,专业水平也有所提升,这些都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

他特别提及,「香港与澳门的发展存在显著差异。」他认为,葡萄牙法律与中国法律是同一种体系,因此融合较快。其次,澳门在某程度上对内地的依赖程度高于香港。没有国家的支持,澳门将无法生存,更不用说发展,澳门人在这方面的认识十分清晰,使得他们的价值观不会产生模糊,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也明显增强了。

资源投入巨细无遗

尽管当时特区政府已经成立,惟其架构仍未完善,基金会在补充政府职能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吴志良表示,以往澳葡政府对华人社会的参与及支持相对有限,因此澳门社会的自理能力很强,教育和医疗几乎全靠私立机构支持。他笑说,相对于香港马会,澳门基金会专注于较小的项目。例如最多有一年支持了3,600个项目,包括中学生的展览和演唱会,涉及的项目金额可低至5,000元。基金会的资源直接流向基层机构,增强了社会的自理能力。 「每个机构要忙于寻找资源,他的精力就无法充分投入到提供公共产品方面。」

另一方面,政府经常通过基金会联系基层。吴志良表示,在民间社会中,政府的权威相对较高,民众感受到资金得到政府及基金会的支持,这使官民关系更加密切。这正是澳门形成目前比较和谐稳定局面的基础所在。

活力多元澳门回归25周年:投放资源聚焦特区所需文化教育不可或缺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助力澳门多元发展走向国际
举办澳门文学奖及新书发布会,持续提升澳门学生的学术水平。

身体力行推动社会服务

基金会每周至少和几十个团体进行交流。除了受邀参与团体活动,基金会也主动合作举办活动,例如推行家居护理计划,为未符住院要求的长者,组织义工队提供上门服务及带长者出门活动,达成良好合作成效。另外又与医院合作进行脑卒中(俗称「中风」)健康筛查,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理。吴志良坦言,「虽然基金会投入了不少资源,但实际上也为整体社会节省了许多开支。」

而在文化、学术方面,吴志良坦言,基金会的资源主要集中在社会服务领域,在学术文化方面投入不算多,难得是将学术界聚集一起。例如主动联系硕士和博士毕业生,「询问他们是否有兴趣将论文送交给我们,以及协助发表。」另外,于1993年向澳门日报提出协助举办澳门文学奖,设立读后感征文比赛。当年学生文章可在澳门日报上全文登出,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可激励其继续写作。双方合作持续了三十年,通过长期合作能够培养新一代人才。

还有「300计划」,包括100位艺术家的推广计划、举办展览并出版画册;编撰100本文学丛书,目前已出版79本;协助民间艺术团体举办了100场演出,最终完成了300场演出。此外,基金会于2012年度启动编纂《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澳门卷》十部书的工作,对本土民歌、歌谣、谚语、故事、戏曲、曲艺、舞蹈等范畴展开深入系统的挖掘和调研,目前已完成《中国戏曲志.澳门卷》和《中国曲艺志.澳门卷》的编纂并出版发行。吴志良认为,澳门做文化工作,要从打地基开始。他不讳言,早期出版的书籍被批评水准低。 「我好理直气壮同渠讲,起楼都要打地基。」经过30年发展,现在书籍质素跃进,由国际一流的出版社出版,国际一流的期刊发表。 「这是循序渐进的,现在回望,当时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活力多元澳门回归25周年:投放资源聚焦特区所需文化教育不可或缺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助力澳门多元发展走向国际
2024年「澳门青年人才上海学习实践计划」第十期结业,全国政协何厚铧副主席(左一)为第十期学员颁发纪念盘。

澳门并非文化沙漠

基金会根据政府不同阶段的需求作出支援,目前重点是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未来将着重加强澳门国际化发展。吴志良表示,早期提供奖学金鼓励澳门学子到内地就读,回归后是推出特别奖学金,鼓励学生进入全球前一百强大学就读,每年最高资助金额达32万元。虽然澳门的中学毕业生仅三千多名,但每年仍有近200名学生考入世界一流的学校,比率达到6-7%,反映澳门是有相当多的人才。

「澳门并非文化沙漠,而是一片小绿洲,逐渐发展成为如今的文化蓬勃景象。」吴志良认为,文化支撑了澳门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很大程度是通过澳门进行,博彩背后也是基于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信仰力量。 「如今,谈论澳门的历史、文化和美食,已有当之无愧的成就,因为澳门确实有这样的底蕴。虽然澳门是一个小地方,但拥有2,000多个文化社团,占全数社团的六分一,充分证明了澳门人对文化的重视。」

港澳一体融入国家

基金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吴志良反思未来发展方向时认为,要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通过实际行动,例如为学生提供交流实习机会,以感受内地发展和国家发展的机会。另外需要加强国际化,包括培养和吸纳人才,打造文化基,使自身价值最大化体现出来。 「我们必须确保港澳能够支持国家的发展,帮到国家现代化,助力民族复兴。在过程中自然会受益。」

在国际化方面,吴志良强调,要向香港学习,利用香港的国际化经验推动澳门的多元化发展,特别在连系葡语国家的平台建设方面,如能共同合作,利用香港企业家的视野、网络及商业便利,可带来竞争优势。他更期待港澳逐步走向一体化,实现城市间的融合,将更有助参与大湾区的建设。


推动文化社团协作

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在去年成立,作为会长,吴志良表示,文化社团过去主要是各自去做,对外交流的力量不足,一个更大平台是文化界的共同愿望。成立总会的目的是希望汇聚力量,开展更大规模的对外交流工作。另外可以支援社团行政方面的工作。 「许多社团缺乏固定的办公场所、工作人员及经费,能够做的事情非常有限。

如果能够联合起来,就可以根据不同领域进行分类,比如戏剧、音乐、文学、书法和绘画,这样大家就能够共同开展规模不一的活动。这个平台既方便与国家对接,也有助对外交流,可以更好组团外出交流。

澳门记忆记录集体回忆

「澳门记忆」是澳门基金会重点项目之一,通过构建庞大的可检索网络系统,将澳门珍贵资料、生活场景、建筑、风土人情等,科学有序地储存和累积,成为历史的载体,让市民分享集体回忆,也借此提升澳门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家国情怀。最近「澳门记忆」项目获得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的「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的「探索之星奖」。吴志良认为,虽然这只是入门奖项,但「澳门记忆」获奖意味着项目因地制宜实现遗产教育模式的协同创新,将为全球南方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为此感到高兴并深受鼓舞。

活力多元澳门回归25周年:投放资源聚焦特区所需文化教育不可或缺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助力澳门多元发展走向国际
「澳门记忆」文史网主办之「记忆沙龙」,参观功德林藏经阁。
活力多元澳门回归25周年:投放资源聚焦特区所需文化教育不可或缺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助力澳门多元发展走向国际
「澳门记忆」文史网获得2024年《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的十大「探索之星奖」。

澳门学探索前路去向

在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中,「澳门学」是整个历程的中轴。在过去30多年,「澳门学」以建立类似敦煌学等地方显学作为主要目标。随着社会对「澳门学」学科建设的期待变化,构建本土知识体系、形成一套反映出澳门独特性的完整系统的宏观叙述及解释体系,是现阶段「澳门学」的学科建设愿景之一。

通过纵向和横向的研究,「澳门学」成为一门反映和阐明澳门社会及社会各领域的矛盾、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问,为探索澳门将来的发展方向起重要的指引作用。吴志良表示,认为如果要做好澳门在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角色,便需要培养除了葡语和英语之外,东北亚和东南亚语种的人才,还有对中国历史、语文、文学和文化具有扎实根底的人才,因为文化交流工作的前提,是必须要对自己的国家和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有深入和系统的了解,这样才能把「中国故事」和「澳门故事」说得好。

活力多元澳门回归25周年:投放资源聚焦特区所需文化教育不可或缺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助力澳门多元发展走向国际
第六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礼,颁奖礼主礼嘉宾及得奖者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