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腹有诗书:全港小学校际中国语文常识问答比赛总决赛暨颁奖典礼●刘思铬
编按:灼见名家传媒主办的「第四届腹有诗书——全港小学校际中国语文常识问答比赛」六月二十二日在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综艺馆举行总决赛暨颁奖典礼。赛场上同学们有智有勇,互相切磋较量,气氛热烈,一众嘉宾又劝勉和鼓励同学们继续学好中国语文。本版特刊专稿报道盛况。
旨在提升小学生对学习中国语文和中华文化兴趣的「第四届腹有诗书——全港小学校际中国语文常识问答比赛」,二○二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综艺馆举行总决赛暨颁奖典礼后圆满结束。此项活动备受学界青睐,参与人数屡创新高。在首席顾问、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荣誉教授何文汇博士指导下,今年比赛特别加强《论语》和诗格律知识,以增加学生文化底蕴和品德修养。
圣公会圣彼得小学、英华小学、拔萃女小学、圣公会奉基千禧小学四校学生,从逾八十间参赛学校中脱颖而出,最终英华小学同学技高一筹,第三度夺冠;圣彼得小学荣获亚军,队长王馫同学并获最佳表现奖;拔萃女小学、奉基千禧小学则分获季、殿军。

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主礼嘉宾、教育局副局长施俊辉恭喜同学脱颖而出。他引用《荀子.劝学》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指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生须多方面、点点滴滴地积累知识,又以「君子之学,贵乎慎始」,寄语同学谨慎学习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而小学正是关键的学习阶段,教育局亦推出多项活动,致力加强语文和文化学习经历。施俊辉感谢主办方提供平台让同学切磋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以及教育同工循循善诱,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才,为文化传承贡献一己之力。
今年腹有诗书比赛邀请了十五位高等院校中文系学者及资深中文老师担任顾问及评判,并获一众热心的善长仁翁赞助及支持,灼见名家传媒社长文灼非在致词时,特别感谢他们令比赛顺利举行。他表示,腹有诗书比赛有点像中国古代的科举,进入总决赛有如参加殿试,而出赛的同学每位都像进士。文社长勉励同学饱读诗书的同时,也要学会待人接物,从《论语》中学习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三人行必有我师,最终契合比赛的主题「腹有诗书气自华」。
连续四年赞助腹有诗书比赛的鹏程慈善基金主席钟志平博士表示,总决赛是王者之战,参赛过程中可以温故知新,自己也学到不少知识,可谓教学相长。同学即使无法抡元,相信亦已达到腹有诗书的目标。他有感近年小学生中文水平有所增长,将会继续支持这项比赛。紫檀赞助机构、中原地产亚太区主席兼行政总裁黄伟雄则赞扬同学治学用心,今天社会重STEM教育,透过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从小种下学习诗赋的种子,可以加强数码素养,警惕科技的不足。旭日慈善基金代表杨燕芝认为,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智慧,是继往开来的泉源,而中文便是学习的基础:「你们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回报,亦将鼓励更多同学学习中文,铭记中国人的身份,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





同学表现智勇双全
总决赛采取四队对垒制,分必答题、抢答题及挑战题三部分,范围涵括古典文学、《论语》、中国文化历史及诗格律,由文灼非社长、何文汇博士、香港能仁专上学院文学院院长单周尧博士、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研究教授陈瑞端博士、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潘铭基博士担任评判,亦邀请中大中文系副教授陈炜舜博士,伙拍资深传媒人范夏娃主持。
总决赛中英华小学同学齐心作答,一路领先,圣彼得小学与拔萃女小学亦势均力敌、紧随其后,首次进入总决赛的奉基千禧小学虽稍有失误,但志气不灭,谨慎应战,仍取得不错成绩。
何文汇博士点评赛果时认为,所有参赛者表现均有智有勇,参赛过程必定学有所成,当下或许感受不大,但日后定能感受到所学较同辈人多。他强调,粤语保留了平、上、去、入四声,契合中古音的声韵,最适合保存和弘扬诗赋精神,古人按照平仄格律创作诗赋,作品以粤语念起来便是活的,「保存粤语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责任」。而儒家重要经典《论语》是孔子言行的言论汇编,是自古以来修身齐家宝鉴,更不能轻忽,他自己便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座右铭,时时惕励自己。
今年腹有诗书比赛横跨大半个学年,参赛同学付出巨大努力,师长支持亦不可或缺,因此特别颁发学校奖、教育奖、亲子奖予晋级总决赛的学校、晋级第二回合的负责老师,以及晋级准决赛的学生家长,感谢他们的付出。最后,大会颁发奖项予冠、亚、季及殿军队伍,以及嘉许最佳表现的同学,相约明年再见。
(图片由灼见名家传媒提供。作者为灼见名家高级多媒体编辑。)



【文化绿荫】■不读与必读●朱少璋
「阅读界」有所谓「四不读」的说法,颇具争议,常引起讨论。
「四不读」较流行的版本是「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男不读《红楼》,女不读《西厢》」;未详出处,相信是民间经约定俗成的集体创作。
「少不读《水浒》」,或因《水浒传》「诲盗」;故事既讲落草为寇讲官逼民反,年轻人读了,自然容易危害国家安全,不宜读。 「老不读《三国》」,只缘《三国演义》中人人工于心计、尔虞我诈,对提升长者的个人修养没帮助,不如不读。 「男不读《红楼》」,或谓《红楼梦》通篇女儿香,页页悲金悼玉,男孩子读之有损男儿气概。至于「女不读《西厢》」,极可能因为《西厢记》有「诲淫」之嫌:红娘递柬、莺莺投怀;女孩子又怎可以读?
当然,读者也可以细数这几部名著在布局、笔法、主旨、内容及思想上的种种优点,反过来论证男女老少都要读。不过,提出「四不读」的人既然没有提供具体理由,反对者又为何要提出反对的理由呢?我在一本三十年代的旧杂志上,就读到很直接、很厉害的「反建议」:「……女不睇《西厢》;非人也。」不由拍案叫绝! 「非人也」一句把前文的意思完全倒过来,由「不读」变成「必读」,既巧妙又有趣。
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中强调「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固是的论;若反过来说「世上无人人必不读的书」,也并不太过牵强。且看二○一五年既有亚马逊编辑团队发布「人生必读一百本书」在前,二○一八年就有复旦大学严锋教授发表〈不必读书单〉在后。
一部书之所以「必读」或「不读」,若在「兴趣」或「得益」上讲,其实是很「个人」的事;所谓「理由」,都是主观的,不能放之四海皆准。不过,我倒同意某些书之所以「必读」乃基于「文化责任」上的考量─尤其经典作品。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文中说:「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四不读」提及的《水浒》、《三国》、 《红楼》、《西厢》,本本都是经典;对「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来说——不论男女老少——是否「有接触的义务」?阅读当然要讲兴趣,但亦似乎不能只讲兴趣;箇中如何权衡斟酌,值得深思。
(作者为香港作家。)
人情味●林中英
妹妹在假期里回澳门探妈,发觉母亲胃口不好,时把吃进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又说不出哪里不舒服,只好先猜她是牙齿的问题吧。
听保姆说起婆婆爱吃软软滑滑的沙河粉,妹妹到营地大街市场去,在中央街市内外绕了两圈都找不到。她看到粥面店有沙河粉,不想白走一趟的她有点厚颜问店主可否转让一些沙河粉,店主有点为难。妹妹将情由说出,店主听到是一位九十五岁的老人吃的,立即把粉条装进塑料袋中递过去。当妹妹听到只需付款一元五角,嚷着收多一点钱吧,太便宜了。店主说,可以的啦,我妈妈也九十多岁了。
接着妹妹又到菜市场里买了两元银杏,又一次不好意思。摊档老板说小小交易都是生意呀。
妹妹把这些当小故事说给我听,又当谜语般叫我猜价钱,她说有点感动。卖给她沙河粉的店主能共情;卖给她银杏的档主的灵活来自体贴,带着人情味的小事令人暖心。
人情味的重量不及恩义,施恩施义要有适当机会,而人情味藏在人际的缝隙中,质直朴素,在一念之间自然散发的柔软。在陌生地方感受到人情味,所获如在心灵灌上鸡汤。旅途中会为尝的美食、看的好景、住到性价比高的旅舍、买得的心头好高兴,在时过日迁中能使我记住的,并为这个地方加分的,是曾遭遇过的人情味。
数年前的摩洛哥之行,由马拉喀什前往瓦尔扎扎特,经过阿特拉斯山脉,车子在不平的山上公路往上爬,此行游览世界文化遗产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是柏柏尔人的村落遗址,那里保留着比较完好的用黏土及干草建成的泥屋,是摩洛哥南部土建工艺的典范。我们步行下山后要走过一条铺上石头的浅溪,溪中站着两个小孩,主动伸手拉着走得颤颤的团员的手。过了溪,孩子伸手要小费,团友才明白这不是帮助,意态失望,付过费便张声通知后头的团友:是要收钱的。也有其他团员拉着伸过来的小手,给的都是小钱而已,多少只随心意。倘若你不接手也不会被推下溪中。
若然生活是过得去的,这般年纪的孩子不应是在校园里读书,在操场玩耍,在家里被父母搂着吗?这么想,对一场人情味的误会便理解、释然。
(作者为澳门笔会会长。)
一苇街渡入渔乡●黄秀莲
全凭一苇街渡,让我游走于鸭脷洲与香港仔之间的粼粼一水。水道修长,舟楫密拥,微风吹来,小船轻漾。两岸堤边,绿荫不绝,远处渔歌隐隐,灯塔竖立,香港仔南避风塘真可入画。
我循地铁南港岛线而来,无人驾驶的列车钻出地面,奔往全线海拔最高的鸭脷洲利东站去。在站外抬头一望,扑入眼帘者是扯旗山、薄扶林,为之一愕,只缘从未在南区看山。步往水滨,却见对岸山坟累累,猛然省起那是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其中一块茔地永埋了蔡元培先生的巍巍抱负铮铮风骨。沿岸是鸭脷洲风之塔公园,形似风帆的帐篷,俨如现代剧院,覆盖着清凉,可游可观,虚空处为活动场地,弧形看台可休憩,哪知前身是城巴车厂呢。渔港桅樯,都化为立体雕塑,既怀旧,又创新,以新景物印证旧情怀,以现代说明传统,营造独特渔乡风韵,处处流露出改造景观之眼光和魄力。观景台宛如渔舟,未及登临,作别充满现代感的海湄,且先登街渡。
渡头在近,兰舟在候,小船木造,木质透着温暖,船资仅两块半。摩打哒哒哒激起碎浪,可是靠在避风塘臂弯里的船密密麻麻,街渡唯有从窄窄缝里绕出来,滴溜溜轻盈一转,已闯出重围,直线抵达渡头。清波碧水,波澜不惊,避风塘自有一套让路文化。水光茫茫着浮金流银,尚未饱览;波上晃晃荡荡,转瞬已靠岸。一水之隔,似隔又近,航程只消四分钟,意犹未尽,只好登岸。
香港仔这边海鲜摊档沿海林立,半在陆地半延伸水上。此岸另有风光,海滨公园写实地融铸渔乡风貌,铜造雕塑劳苦而尊严地挺立,扬帆、撒网、捕捞、挑担,渔民拼搏于波涛风雨的情景一一呈现,犹如露天民俗美术馆。昔日渔获买卖由鱼栏操纵,掌管鱼栏的都是岸上商人,常趁渔民有燃眉之急,就立约以高利贷款,债息漩涡一样缠绕。二战期间渔业大受打击,战后政府决心取缔鱼栏,乃成立鱼类统营处,只收百分之七佣金作经费,剩余款项拨归渔业发展,如低息贷款作修船修渔具之用。浮家泛宅,风浪颠簸,渔舟在劳碌里忧患中驶进避风塘的庇护去。
(作者为香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