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可聚焦「治未病」 走出「象牙塔」 一起说好故事

分享

生物科技可保障人类健康和带来长寿,全球都有大量研究及实践,值得中西方一起交流碰撞。香港作为中西交融的国际城市,拥有研究人才及资金流动等优势,有利推动生物科技国际化发展。香港生物科技协会主席于常海教授强调,「要令香港在生物科技转化方面更加多元化」。

BIOHK香港国际生物科技论坛暨展览将于9月11至14日,假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于教授透露,今年将以治未病及中西医结合为焦点之一,会有多位业内专家包括内地教授前来演说,亦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团队参与。期望生物科技业界到来分享相关产品及研究成果,让大众了解更多。

还有,除了业界的研讨会,一连四日展览,将开放给公众参与。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全球人类都追求健康身体,防病于未然。于常海教授表示,疾病影响个人健康及财政,为政府医疗开支造成压力。要维持健康,就要科技的参与。市面上有各种保健产品及品牌,多得令人感到「一片混乱」,是时候给香港人认识更多。他强调,各厂家可通过BIOHK宣传,向市民作出详细介绍。

中医药重视「治未病」,强调保健防病。于教授指,西方的维他命、NMN等,也是治未病的一种。不管东方或西方的药物,也要让市民认识清楚,期望中西医、科学家、大健康的业界前来分享,令香港在亚健康及治未病方面更显科学性。此外,大家都关注长寿问题,但东西方取向有所不同,可以互相参考,因此BIOHK亦设有长寿的专题以便交流探讨。

生物科技可聚焦「治未病」 走出「象牙塔」 一起说好故事
于常海教授强调,研究人员要走出「象牙塔」,让市民认识研究工作,并期望各界踊跃参与BIOHK2024,说好生物科技故事。

中西医结合聚焦乳癌及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是香港及内地主流趋势,现时内地已有一套良好的中西医结合模式,但香港仍在摸索发展阶段。于教授表示,中西医结合非常重要,但中西双方好像谈不拢。事实上,所有医学是为人类好,科学未能解释的,不代表不科学。 「医学全部是科学。」他认为中西医该如何结合,香港社会需要想清楚。

BIOHK让参加者认识中西医的各自优势。于教授透露,论坛将设有中西医互相了解的环节,聚焦乳癌及糖尿病,并有主题演讲探讨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剖析双方不能沟通的原因。他强调,世界正在开放,现时也有西医为病人针灸,重点在于如何更快令中西医结合实现。而科技最终是造福病人,要让病人不用受门户之见影响,得到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生物科技可聚焦「治未病」 走出「象牙塔」 一起说好故事
Woman t很多市民注意个人健康,会服食保健产品保健强身,预防疾病。 「治未病」正是BIOHK2024焦点主题之一。 (设计图片)

让市民了解研究工作

自2015年成立创新及科技局(现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至今,政府已投入接近2,000亿元支持创科发展。于教授感谢政府对生物科技的支持,但他认为,资金投放在大学及研究项目,市民却不知道内容,会造成分化。最佳方法是获得资金的机构,通过展览向市民讲解工作内容,不能在「象牙塔」内做事。他相信市民知道研究用途后会予以支持,市民对科技认识更多,香港作为国际创科中心亦更实至名归。因此,推动生物科技应为「官产学研投用媒」,需要媒体参与宣传,通过香港引领生物科技及中西医结合的国际化发展。

「有人说大学在象牙塔内做科研」,于教授强调,研究人员应走出「象牙塔」给市民开眼界,明白这些工作是值得骄傲的,同时可吸引学生选修相关科目,对学校收生也有帮助。为此,BIOHK设有科普日给学生参与,分享业界最新发展及科研成果。

毋忘「转化」

生物科技讲求「转化」,要将研究转化成产品,才可以造福市民。于教授指,研究生及教授发表文章,参加专业会议,就是为了向业界分享研究内容。然而生物科技不止业界及学界要知道,商界及政府也要知道。需要关注「做生意」最重要的市场学,否则难以成功。透过BIOHK这类平台,研究人员可通过参与展览寻找到投资者,遇上「伯乐」。

协助筹备BIOHK的香港生物科技协会项目经理曾瑞英博士亦强调,大学取得政府资源,只向政府报告是不足够,应让市民知道工作内容。她认为很多教授专注学术,单纯以为做出成果,就可以推出市场,不清楚由研究到商业化,仍有很大段路要走。 BIOHK将有很多投资者参与,是推销产品,寻找机遇,找到项目投资者的理想平台。此外,BIOHK这个舞台也向国际开放,能让国际知道香港在生物科技的工作及成果。

BIOHK2024将有多位重量级嘉宾参与,焦点内容丰富。目前已有GSK、AstraZeneca、Pfizer、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及《Nature》等多家来自海外的龙头企业和机构参与;香港医务卫生局局长卢竉茂、葛兰素史克GSK主席Jonathan Symonds爵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教授、科技企业家原丈人、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卢煜明教授等邀应邀出席,并有复旦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以及众多投资者参加。内容涵盖细胞治疗、人工智能结合生物科技、申请FDA方法等各个范畴,比去更多元化及国际化。于教授强调:「可在这个舞台说好香港生物科技故事,让内地大学及公司来香港,说好内地生物科技故事。」

BIOHK香港国际生物科技论坛暨展览

日期:9月11至14日

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弃保守观念

很多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都不习惯将研究内容公开分享。于教授表示,很多研究人员认为「有麝自然香」。所有科学家主持的公司都存在这个问题,觉得做好产品,自然会有人购买。但这是错的,商界会看团队是否活跃,是否懂得做生意。他直言,欧洲的生物科技发展较美国迟了20年,就是认为教授出来开公司「很衰」,博士毕业后到药厂工作而不留在学校任职就像「失败者」——这些保守传统观念引致。

他坦言,香港最初也不容许教授出来做生意,开公司。他当初开设生物科技公司给学生参与,也只能一星期参与一日。到公司有良好发展,他只好辞退大学的工作,专注公司发展。但当时北京的大学容许他兼顾大学及公司工作。美国史丹福大学更让教授停薪保留实验室,以专注公司发展,三年后待公司运作良好,可再重回大学工作。不过,现时香港在教授开公司这方面,已持较开放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