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线上医疗平台发展愈趋成熟。如感身体不适,无需抱病前往医院求诊,在线上也可得到医生的专业意见。经诊断后,还可直接在线上买药,半小时左右就可将药物送递上门,足不出户即享一站式医疗服务。深圳和睦家医院首席运营官萧毅晃(Brian)指出,线上医疗带来方便,但应以初次线下求诊,配合线上覆诊的做法较为稳妥。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线上问诊主要是通过文字、图片、语音及视频方式,与医生进行沟通交流。当中可以文字方式向医生描述个人症状及病史,医生再以文字解答及给予诊断建议;图片问诊适用于皮肤病或外伤等,可通过视觉呈现病情;不方便使用文字描述的,可用语音功能,直接录音告诉医生;亦有平台提供线上视讯咨询,约定时间在线上见面,方便医生直观病人的状态。



线上平台轻松方便
现时内地有许多线上问诊及购药平台,例如美团、京东、淘宝、微医等,方便市民随时随地「采用」医疗服务。以微医为例,在微信搜寻「微医」小程序,进行实名认证登录个人信息后,便可按个人病情、医院、科室或医生姓名进行医生搜索,通过医生页面,用户还可了解到该医生的擅长、评价量、患者评价、收费及是否在线等资讯。
有用户分享经验指,在确定医师后,有图文问诊或电话问诊两种方式可供选择,缴付费用后便可与医师进行「对话」,例如3分钟快速接诊(图文问诊)的费用为19元人民币。病人首先要描述自身病情,医师会进一步查问病况及互相沟通,然后提出治疗建议,有需要时还会提供药物推荐,病人只需通过连结选择合适药店购买所需药物便可。做法有如一般外卖点餐,半小时内已可将药物送达上门。
不能完全依赖线上诊治
对于内地线上医疗平台的兴起,萧毅晃认为,这些平台很实用,具有方便性及可及性,例如日常服用的医院药物缺货,可通过这些平台下单买药,在某些场景下,确实可帮助病人更快获得药物。但他认为,完全依赖线上平台进行病情判断, 取替传统医生面对面诊断交流,未必能满足实际医疗需求。将线上的便利,与线下诊疗的准确性结合,是更切合现时状况的做法。
从医疗机构的角度, 萧毅晃认为,线上医疗主要应用于覆诊及因应病情变化进行跟进。例如小朋友患有肺炎,服药后仍有咳嗽问题,可在线上向所属医生查询及作出跟进。因为医生曾为病人诊治,可跟据已有的病情记录,给予较稳妥的建议。而坊间的线上医疗平台,更多是从买药角度出发,用途未必一样。例如病人确认自己患上伤风感冒,没有其他病情,又不想去医院,可通过这些平台下单买药,但前提是要对自身病情有很正确的判断。

线上问诊须清楚个人目标
内地很多医疗机构都有提供线上医疗平台,方便病人处理病情。萧毅晃指出,线上医疗平台须跟从互联网医院牌照的规范,相关规管非常严格,并受到卫健委的监管。平台必须取得政府颁发的牌照才可开展服务,医生也需要通过相关注册才可以在网上挂牌看症,有关流程及要求具有标准化。所以市民选择互联网医院时,要选择具有互联网医院牌照,有正规医生挂诊的线上平台。第二是对个人私隐及病历提供安全保障,第三是用作覆诊或慢性病管理,对于处理一些不用跟医生见面,毋须检查身体或进一步确诊的疾病,可能会比较适合。
对于有意利用线上医疗平台进行问诊人士,他建议要先清楚个人目标及目的,是否可以通过线上医疗平台做到。例如病人感到肚痛,但原因不明,一般需要到医院求诊。因为肚痛涉及范围很大,到底是肠、胃或什么位置出现问题,没有触诊,很难确定病情。因此线上医疗平台较难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假如未有清楚确诊便买药服食,可能未能对症下药,甚至延误病情。他坦言,有机会因为目标及方式不配合,病人会觉得未能满足医疗需求而产生不愉快情况。
萧毅晃重申,线上医疗平台很方便,但用途应是用于咨询已在线下看诊的所属医生。另外,有病人以往要长途跋涉到异地与专家医生见面,现在可通过正规平台,在专家医生挂诊看症时进行联络。亦有病人会用于二次确认,寻求另一位医生的诊疗意见。但若然未有到医院机构求诊,只在线上跟医生简短沟通便以此断症,未必符合传统医疗模式及概念。他强调,医疗问题可大可小,先进行线下问诊,再使用线上医疗平台,是较稳妥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