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那样,利用万物而不与之相争。
事实上,无论做人做事,顺着潮流大势,往往是行稳致远的关键。
手提智能电话在90年代开始兴起和普及,主流之势席卷至今,已成为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时尚的产物。
走在潮流之中的郑冬生,1999年起投身电子产品行业,并在2003年创立MOMAX「摩米士科技(香港)有限公司」,从手提电话到智能家居,他一直顺应时代发展,通过创新研发,为电子产品市场激起无数浪花,为用户带来更多新体验;但当中少不得的,还有务实而行。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MOMAX创办人及行政总裁郑冬生在2020年获得香港年青工业家荣誉,由他带领的公司产品也屡获国际殊荣。
郑冬生的故事,由曾经风靡手机行业的Nokia开始。
初心:超越原厂
Nokia手机绝对是划时代的产物,是当年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的潮流产品。年轻一代或许不知道,现在的手机内置电池,但在当年是可以换电的。由于电池电量有限,很多手机用户都得配备两三「粒」电池。郑冬生留意到市场需要,推出了非原厂的代用电池,并且创新电池容量,由当时只有800mAh提升至1,000mAh,号称可用电时间比原厂更长,价钱也相对相宜。
「当时想法是不可跟原厂一样,一定要有突破。如果产品没有创新及特色,就只能在成本及价钱上竞争,这样就很难展示出产品的价值。」郑冬生认为,一定要做与众不同的事,要冒险和探索,当中要有胆识,愿意尝试及坚持。 「这是创业阶段比较成功的策略,用户都愿意为创新和技术『埋单』。」
突破:创新「苹果」外置充电池
手机产品迭代迅速,技术和法例也不断更新,必须与时并进才能生存。 「Apple(苹果公司)」时代降临,为行业及MOMAX带来新冲击。 「当时Apple推出iPhone第一代及第二代3G,玩法完全不同。」郑冬生自言当时年轻又肯试,在Apple推出第一代iPhone时,他们已研发外置充电池。
iPhone是苹果公司推出的第1代智慧型手机,2007年1月9日正式发布全屏幕没有键盘的设计,在业界引起哄动。虽然当时iPhone未有现今王国版图,市场上亦有各类手机品牌产品,但郑冬生已看出技术发展的前瞻性,将逐步向网络、视讯、拍摄提升等方面发展,而当中电池还是最重要的。因此MOMAX通过研发,推出4,000mAh的外置充电池,立即引起良好的市场回响,产品销售至全世界。 「当时Apple问我们,会否成为他们授权的商业伙伴。」郑冬生坦言,这是公司通向世界的门票,由当年取得授权开始,一直与Apple合作至今。
MOMAX除了在充电池领域,也使用各种优质物料及技术,推出众多与手机相关的产品,包括充电线、手机壳、适配器等各种创新、实用及时尚的产品。 「MOMAX作为伙伴一直跟随Apple一起发展,也跟华为、Samsung等合作成为授权伙伴。同时市场有Android、Microsoft等不同技术,电子产品以外也有能源车Tesla,公司一直寻求不同产品方向的发展。」
生存:最重要
很多人创业初期都有远大目标,想像美好。郑冬生坦言,「事实很残酷,创业初期要生存,经营及发展业务是首位。」他不讳言,当时很难有很长远计划,遇到生意问题已难以面对,更遑论长远投资。所以专注生意发展,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是当时的生存之道。往后公司发展至一定程度,需要考虑长远发展,令业务更有价值、使命感和愿景,才需要取得企业、品牌或设计的奖项,作为长期发展的策略。
策略:做好自己
行业发展迅速,市场竞争不断。每年都有新技术、新应用及新需求。郑冬生表示,「市场多元化,我们不可能全部参与,只能设定位,在此之下与消费者分享及传递产品的信息及想法,因此会先在内部做好产品计划、管理细节,以便向用户传达清晰内容,说出我们和故事。」他强调,竞争不是要打倒对手,而是要创造新的价值,给用户新的体会。这样自然会有自己的生存机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庆幸现在很多用家都感受到MOMAX产品「更好、更靓」。


香港品牌逾廿载经营国际发亮
「MOMAX IS HONG KONG,一同创造香港故事。」郑冬生强调,每个产品都有其生命、故事、原因和需求,要将产品故事传递给用家知道。他很高兴可用「香港品牌」向全世界介绍,而不会输蚀,并得到信任及欣赏他们对创意、品牌及品质的追求。 「我们有稳定业务,研发技术又与业务有关,商业化难度不大。但如何成为有价值的商品,别人愿意购买才是最重要。」他坦言,「不急但要快」,要很小心及严谨去令技术商品化,不能只顾及技术,而忽略用户感受,否则会很容易失败。
做创科,容易出现「高山低谷」,郑冬生以平常心面对用户、投资和危机,做好自己,不断改善,精益求精,做一个「靠得住」的品牌及产品。 「我不断提醒自己、部门和同事,有各种原因会令决策出现偏差,必须要做好个人管理。」所以他持续提升公司管治,聘请价值观一致的人才共同推动发展。管治上也给予出错的机会,设法解决及杜绝问题发生,以善意及正面的态度,理解客户及投资者的意见。他坦言,「这是无止境的。」
MOMAX在香港、内地及台北有不同团队分工,负责创新研发、商品化及品牌推广等不同工作。郑冬生表示,内地有很好的生产基地,特别是消费电子设备,公司得益内地丰富的供应链及生产基地的能力,跟厂商及合作伙伴一起加快速度,做好研发、做好产品。他亦不排除将来会在东南亚地区设立生产基地。
科技与文化融合
MOMAX的产品设计用上很多香港元素,最近推出的Flow Series-水系列,以「上善若水」为设计理念,充满哲学意味。
「大家每日也要饮水和充电」,水系列不只科技,也有文化理念。产品设计及包装有香港元素,三点水及路牌也成为设计一部分。系列当中的「1-Power Flow Pro 5000mAh MagSafe 磁吸流动电源」,以成为全世界最靓的充电器为目标,有其标准及风格品质追求,拥有独立设计的语言和创意。虽然不是苹果公司的产品,但得到它的认证,可在内地约5千间APPLE专卖店上架销售。
此外,MOMAX也与煤气公司合作,为他们制造煤气炉的充电池,满足ESG要求。 「一年可帮香港节省三百万粒电。」
携手大学及科研机构创新产品性能
MOMAX在市场做出成绩,有大学主动接洽进行技术合作。 MOMAX过去两年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将取得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的杀菌技术应用在产品上。又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进行环保材料研发,利用新材料将吸湿性能提升,预计一两年可将技术商品化,令产品有更多卖点。此外, MOMAX更与瑞典公司合作,发布用手势控制拍摄的产品。
「要多方面合作,最终才有好的产品。」郑冬生一如既往,勇敢面对、拥抱和探索新事物,今年还将有AI的应用项目推出市场。 「我们需要以开放思维认识全世界科创人才,取得合作机会,所以会看很多展览会,与很多人讨论,借此得到启发性和合作机会,为公司带来商机。」
国际奖项:业界和市场的认同
「解决用户痛点及令场景更加舒适、流畅及便利,是我们关注点。」郑冬生坦言,开发产品原意是为用户解决问题,日常生活使用手机、平板电脑,或在旅途上遇到的问题或场景,如何解决或改善,令用户觉得舒适和便利是重点。 「奖项只是奖励。」
MOMAX推出全球领先的创新产品,无论工业设计、技术及应用,都走在行业最前,赢得不同国际奖项,包括赢得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iF Design Award及Red Dot Design Award两大国际设计奖。郑冬生回想在2004年首次赢得Red Dot Design Award很感鼓舞。 「令我们更加决心做好企业经营、产品设计和品牌。」他认为奖项能令商业伙伴对公司的创新设计及价值观更有信心和认同感,对品牌宣传、推广及销售绝对有帮助,消费者也愿意为好设计「埋单」。



开拓:智能家居市场
智能手机产品市场广阔,但只是生活的其中一个场景。回到家中放下手机,又会是另一个生活场景的开始。
因此,今日的MOMAX,除了手机产业,在智能家居(Smart home)也有所发展和部署。 「智能家居发展多年仍未普及。Google、小米、Apple、Samsung、HKT、HKBN等品牌都有推动智能家居,但生态上要有我们这类硬件厂商或品牌商一起支持,才能令消费者意识到有此需要,放心使用新技术。」
MOMAX 在2019年发布MOMAX Smart,推出智能灯、智能空气净化机等产品。郑冬生不讳言,当时推动得很慢,要花很多时间在门市向用家介绍,用户又半信半疑。但疫情令智能家居生意得到突破发展,因为智能空气净化机有刚性需求,可在回家前预先杀菌、监察空气质素等。部分产品更列入食环署认证,在酒店、食肆、大学、诊所均有使用,推动智能家居逐渐普及。
充分产品支持
「要有特别卖点,用家才会尝试。」郑冬生坦言,智能家居绝对是新挑战,涉及不同场景,例如智能照明、智能安房,智能健康、智能环境清洁。对MOMAX也是全新领域,幸好有专家同事、良好的供应链资源、良好的技术合作伙伴一直支持。
智能家居发展一直「不温不火」,郑冬生认为,产品要在不同生态上通用,才是消费者愿见的事。他们投放时间拍片、路演、进行技术支援,教用户连结各种设备,期望令消费者理解及参与。 MOMAX至今共推出60多款智能家居相关的产品。他期望将来推出更多不同产品,可丰富智能家居场景,达到全屋智能。更相信随着人工智能发展,可令智能家居带好体验,普及时机将会愈来愈近。
以Matter打破障碍
MOMAX去年七月联合香港宽频及友和Yoho,发布Matter全球跨平台的智能家居,是香港首个发布Matter智能家居生态的公司。郑冬生指,市面上的智能家居生态多元化,品牌互不兼容,所以兼容性有很大障碍,他们希望打破障碍,通过Matter将所有生态融合一起。 「市面上要有丰富产品,相信还要两三年时间才能普及,但我们一定走在前面。」
MOMAX创立21年,郑冬生形容现在仍在起步阶段,「在新挑战或市场面前,特别智能家居市场面前,我们抱持谦卑低调心态,认真去做。因为这是日常应用的产品,解决不到问题,说得再好都没意思。我们没有很多资源进行大型技术创新,所以只能微创新、脚踏实地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