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才通子女香港学校插班勿忘资料搜集及笔、面试准备

分享

子女教育是很多高才通申請者來港的主因,他們為了讓子女入讀心儀學校,由選校、申請、面試到入學,都務求有周詳計劃和考量。對於高才通子女插班入讀本地學校,本版找來王益鈞副校長,拆解學校收生及面試的要求;亦有高才通家長分享安排子女在港插班的原因及歷程,「攻略」如何做到插班「1 take pass 」,為子女選擇最合適的學校。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高才通子女插班入讀本地學校情況普遍,位於東涌的黃楚標中學,全校有200名以上內地學生,佔整體學生的三分之一,身兼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理事、黃楚標中學副校長王益鈞表示,他們每天安排4輛大巴從深圳、珠海接送學生上學。今年,共收到超過300份內地生插班申請,共250人參加第一輪筆試,其中50人進入第二輪面試,最終錄取10人,包括中二2人、中三5人、中四1人、中五2人。

高才通子女香港学校插班勿忘资料搜集及笔、面试准备
設計圖片
高才通子女香港学校插班勿忘资料搜集及笔、面试准备
王益鈞副校長認為本地及內地學生可良性互動,互相學習。

筆試面試考驗學生能力

他透露,學校首先會進行初步材料篩選,主要看資料是否齊全,填表是否準確,一般符合基本要求就有機會筆試。筆試分為中英數三科,以教育局頒發的各年級大綱內容為准,由於試卷每年在變,難度也在不斷增加。此外,面試分為英文和中文進行,主要看學生的整體狀態、自信、品德、精神面貌、禮貌等,校方會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興趣愛好、時間管理,也會問學生對某社會新聞的看法,處於困境如何解決問題,考驗學生的溝通和表達能力。

王副校長認為,高才通政策對香港學校有好處,對部分欠缺生源的學校來說,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解決了近幾年學校招生不足和學生流失嚴重的問題。同時,內地插班生在學習、生活上都很適應,整體成績在中上水平。

粵語往往是一個月會聽,三個月就開始講。同時更對本地生帶來正面影響,本地學生普通話水平明顯上升,更了解國情, 更熟悉內地。「本地生與內地生其實是互相學習,是良性互動,影響也是雙向的、長遠的,可能不僅局限於教育領域。香港文化中優秀的一面,也會鮮活地展示出來, 影響內地生。」


高才通子女香港学校插班勿忘资料搜集及笔、面试准备
雷先生期望兒子能在香港愉快學習

家長心得:插班要趁早

雷先生在兩年前通過高才通申請,透過公司的內部調職來到香港,並在這兩年間於香港教育大學完成了教育管理專業碩士學位。他的兒子今年13歲,雖然之前在北京排名前三的公立學校「北京市十一學校」就讀,但仍然選擇讓兒子來香港插班。他解釋,香港教育具有國際視野、文化多元,具體而言擁有更多的升學路徑,更豐富的教育資源,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

17次筆試爭取入讀心儀學校

說到今年插班過程,雷先生頗為感慨,「兒子今年參加了17次筆試,從北京飛香港達7次之多。最誇張一次是上午乘飛機過來,下午完成考核,晚上飛回北京,而當天正好是兒子的13歲生日。」雖然整個插班過程充滿了艱辛,但雷先生慶幸最終收到四所學校的錄取通知,並在當中選擇了心儀中學。他解釋理由有三,一是學校學風正,是愛國名校,有80年的歷史;二是學術成績優異,是Band 1B學校;三是校園普通話好,容易過渡並融入。

雷先生指,兒子在8月中旬來港後,在各方面都非常適應。對於高才子女插班,他給出三點建議:「一是插班要儘早;二是適合自己的學校就好,第一次可以過渡;三是不用太擔心英文,其實香港本地生,除少數英文小學畢業的,英文水準與內地生差距沒有想像的大。」


學生兩年兩插班 擠身老牌一條龍學校

王先生是兩年前最早一批成功申請的高才,一家三口從南京來到香港。原因是「深知香港教育的巨大優勢,希望儘早帶孩子來港,可以從小接受香港的國際化教育」。王先生指,孩子在2023年夏天來港,參加了教育局資助的新來港兒童適應課程,通過60小時的學習,了解香港,學習粵語,讓孩子找到第一批好朋友。隨後,在家附近找到一所很有愛心的小學。

王先生希望孩子能快樂成長,而不是只會刷題苦讀、人云亦云。「香港擁有全球頂尖的教育資源,全人教育理念很適合小朋友發展。」他還很喜歡香港自由競爭的擇校制度,在內地想讀頂尖小學需要買學區房,但是香港學校插班很公平,並不看重申請人的家庭背景,比如住址或經濟條件,大家都可以報名,公平競爭、擇優錄取。

去年,他的孩子再次成功插班,考入香港一所頂尖的老牌「直資龍校」(即一條龍直資學校)。他透露,新學校對插班生的安排非常友好,關愛細緻入微;在暑假時組織了專場的插班生迎新會。開學時班主任和家長見面,還安排了與孩子興趣相投的一位同學做「新學校裏第一個好朋友」。孩子在此倍受鼓勵,很是開心,表現也愈來愈好。


插班需知

高才通計劃實施接近三年,不少高才通家長成功為子女安排插班入讀本地學校,綜合部分家長的插班心得,他們認為DSE英文考試與內地中高考的英語教學體系,是完全兩碼事,更注重的是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若計劃送子女到香港讀書,無論就讀中學或大學,應要「讓英文成為孩子的第二母語」為最終目標。有高才通家長認為:「如果希望孩子入讀Band1學校,那麼,首先英文必須強化訓練,最好先去參加雅思或者託福考試,有一個相對較好的成績,這對取得筆試機會肯定有幫助。並且以後英文授課,也需要孩子能夠攻克英文難關。」

勿好高鶩遠

如果英語能力相對薄弱,數學還不錯,那麼,現實的選擇應該是Band 2的中文學校,用中文考DSE會較為容易,沒必要用英文與Band 1學校的學生拼考試。英文或數學能力稍遜,則建議先選擇校風較好,紀律嚴格的學校,可以考察校長的素質及教育理念、老師是否關愛學生,以及上課紀律等。另外,辦學團體、教育特色、地點、宗教背景等都有必要考慮。

有高才通家長建言,擇校插班不必一步到位,每學期都會有機會。可以關注心儀學校的網站,留意招生欄的插班通告,及時遞交申請。在屢戰屢敗時不要氣餒,尤其是申請Band 1學校,到高年級的班級名額就很少了。「沒有被錄取的原因很多,要相信孩子是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