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在上任后的第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出多项「抢人才」措施;其中最为瞩目的,便是「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根据今年9月19日劳工及福利局提交的立法会文件,经高才通计划下来港的18岁及以下受养人,在2023年为51,029人,2024年有51,108人,至于2025年截止8月底的数字,则是27,357人;如以数字推断,这批「适龄生员」逾十四万人,其中不少会入读香港的中小学。
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会长尚海龙指出,无论是来港的高才,以至在港接受教育的高才通子女,都是香港目前和未来的人才,务须珍惜!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香港教育的三点优势
众所周知,不少高才通来港的目的之一,便是让子女可以接受香港的教育和出路。尚海龙认为:「这个优势的核心根源在于一国两制下的教育独特性,可归纳为三点:一是办学主体多元化,这是香港教育的基础优势。二是升学出路多元化,这是高才家庭最看重的『结果优势』。三是教育资源公平性,对比内地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与户口、住房绑定的情况,香港的『唯才是举』让家长更有安全感,也避免了『一入学校定终身』的局限。」


为香港教育「注入新血」
他认为,正是这优势,让子女教育成为高才选择来港的核心诱因。而数以万计的高才愿意放下原居地的舒适圈、社交关系「闯香港」,亦是对香港教育能满足子女全人发展的认可。
对于大量高才通子女涌入香港就学,对香港本地教育会否产生冲击和影响?
尚海龙认为,必须让数据来回应,他解释,在疫情未退和社会事件的影响下,香港人口一度从高峰减少约40万人;在生育率下降和移民潮的叠加下,有学校面临「生存危机」,而高才政策所带来的变化,其实是「逆转性」的:人口回升至758万(接近疫情前水准);而教育方面最直观的改变,是直资学校「一票难求」,原本计划要「杀校」的学校大多能组1-2个班,避免了停办危机。简言之:高才通子女的插班,是为香港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尚海龙指出,长远而言这个影响也是积极的,一方面是生源充足让学校得以存续,进而保留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高才通子女亦能推动香港校园的「文化多元化」。
全人教育应有之义
同时,尚海龙亦留意到,高才通子女在港求学和插班的适配问题上,有两点需要磨合,一是「名校情结较突出」,一是「课外发展需补强」。因为内地插班生普遍对学业专注度高,但在香港重视的「第二课堂」(如社团活动、兴趣培养)上存在「短板」,尤其临近升学的中三四学生,因急于适应考试体系,往往会优先聚焦分数,忽略课外能力提升。但小学低年级学生因升学压力小,更易以平和心态融入多元教育。而他认为,这种差异只是「适应阶段的阶段性问题」。
他指出,高才通子女所带来的「多元化视角」,对香港教育其实是「补充」而非「冲击」。因为香港教育本就强调「欣赏不同学生的闪光点」,内地插班生的「学业专注」与香港学生的「课外活跃」结合,能让校园更具活力,这正是「全人教育」的应有之义。
供需矛盾和破局之道
对于当前高才通子女插班的核心问题,尚海龙指出,其实是「供需矛盾」:高才通子女对优质学额的需求持续增长,但香港优质学额数量长期不变, 甚至因区域发展失衡而「萎缩」。一方面是「区域资源失衡」,另一方面是「办学模式限制」。香港优质学校多为「单区办学」,官立学校、直资学校均无「集团化办学」案例,导致优质资源无法扩散。
提升优质教育价值
他认为,破局思路有两个方向,其一是鼓励优质名校通过「跨区建校」「品牌输出」扩大覆盖,或通过「联合办学」将优秀校长、教师资源输送到生源不足的学校,提升整体教育品质。其二是「适度扩容班级规模」,增加优质学额,让优质学校的「教育价值最大化」。
同时他也指出,高才通子女插班生的融入问题主要有三:分别是「资讯差」、「语言关」及「心理适应」,而高才通协会对此也进行了针对性工作,一是「打破资讯差」,解决「选校盲目性」;二是「攻克语言关」,开设免费粤语培训班,并推动政府增加公立粤语课程资源;三是「助力课程与心理适应」,推动开设「暑期适应班。」
他呼吁,学校应多关注插班生的情绪变化;同时社会亦应摒弃「分别心」,而是有香港身份证就是「香港人」,不能因「非土生土长」就排斥,唯有包容才能让孩子真正融入。
提供人才支撑
尚海龙相信,由于高才通子女成长于「多元教育环境」,兼具内地根基与国际视野,能为香港「新型工业化」、「数字经济」等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打破香港传统产业「路径依赖」。并且, 这个群体会形成「高二代现象」,塑造香港新的「社群文化」。不仅如此,对高才通子女而言,香港亦是「了解一国两制、对接全球」的「训练营」,若回到内地,他们能将香港的「国际化视野」「规则意识」带回,推动内地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