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教育部和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合办的「2024/2025学年内地高等教育展」已于日前举行,今年参与的内地高校数目达到138间,所提供的课程除了涵盖香港学生热门的学科之外,也有不少本地大学没有开办又别具特色的专业,内容多元化,吸引大批家长及学生莅临了解,为未来内地升学铺路。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为了让同学更了解「文凭试收生计划」的安排和内地升学的最新情况,今年的「内地高等教育展」,安排多个讲座及分享会,邀请教育界人士及企业管理层作嘉宾,联同内地高校的毕业生,分享内地升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共同探讨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此外,场内更有近130间内地高校的展览摊位,让同学及家长可以更深入了解不同院校的课程特色和要求。

蔡若莲:推行以来近2万人入学
「文凭试收生计划」的推行,得到社会大众及学界的广泛支持,参与计划的内地高校数目持续增加。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在教育展开幕日致辞时指出,参与计划的内地高校,从2012/13学年的63所,跃升至2024/25学年的138所,学科的覆盖范畴亦不断扩大。到2023/24 学年为止,共有超过4万2千名香港学生,通过计划报考内地高等院校,当中近2万人获得录取。
她认为,家长、老师和同学可从教育展获得更多「文凭试收生计划」与内地升学重要信息,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升学及发展路径。亦鼓励同学们借「文凭试收生计划」,报读心仪的内地院校及课程,「拓宽自己视野,追求学问的同时,深入了解国家发展大局,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下的无限机遇。」

刘锦:可享内地学生同等待遇
国家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刘锦指,一直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内地与香港教育交流合作,积极构建更全方位、更多层次、更宽领域的交流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援香港学生来内地升学发展。在内地就读的香港学生可以享受与内地学生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学费、住宿费及医疗保障、就业指导服务等待遇。国家还专门设立奖学金激励优秀港澳学生。

过来人分享经验:亲自视察体验
在「内地升学就业发展与前瞻」讲座中,晋升集团创办人邓文俊指出,按他了解和接触,在内地升学或发展事业其实机遇不少,开始时或有一定的抗拒和担心,但其实只要在当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很快便可融合,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发展「有着很大可能性」。
仁济医院王华湘中学校长邱少雄亦认为,亲身接触相当重要性,所以该校亦不时安排学生和家长前往内地高校考察。 「其实在大湾区以外,内地有不少高质学校,值得入读。」
同场的四川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及财务管理双学位本科毕业生梁伟龙则以自身的经历,分享与同学的相处和沟通以及个人事业上的发展,同时亦提醒大家,两地的文化是有所不同的,但可以相互适应。

家长为儿子物色内地大学
陈生与太太为中三的儿子物色心仪内地学校。他们坦言,这是首次接触内地大学,希望在当中找到中国及外国合办,可连接国际的内地学校,以便将来升学衔接有更多选择和出路。他们不讳言选择内地大学,除了学费比外国升学低,也打算拣选两三小时航程范围的内地大学,方便日后探望。他们会先作了解再跟儿子沟通。

中港选择 「两手」准备
就读中六的林同学在香港出生,小学时曾到内地读书,于小四回港就读。她坦言早已习惯内地生活,所以考虑在香港读大学之余,也考虑在内地升学,作两手准备。主修历史、中史及文学的她喜欢中国历史,认为在内地升学资源较多,可能有较多机会去其他地方游览及交流,希望找到文科及历史科目较为突出的学校。毕业后更有意向研究历史方向发展。

百年侨校暨南大学欢迎优秀香港学子报读
「香港学生对内地升学一直感兴趣,甚至愈来愈多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留在大湾区就业或升学。」暨南大学招生办陈佳龄老师表示,该校目前有超过48,000多名全日制在校学生,三分之一是港澳台、华侨及外国留学生,当中又有超过一半是香港学生。暨大建校至今已培养近70,000名香港校友。作为招收香港学生人数居前列的内地高校,该校经常到港参加教育展,并会定期到访香港的中学交流。暨南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广州、深圳和珠海设有共五个校区。陈老师认为学校具有区域优势,邻近香港,生活及气候相近。此外,今次活动由官方举办,能够面向全港中学的学生和家长,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次展览暨南大学受到来访香港学生、家长高度关注。参与的学生及家长非常热情,最常查询报读批次和方式、学校热门专业以及内地文凭试收生计划的具体安排等,她一再强调,欢迎优秀香港学子报读。
内地升学要有准备
愈来愈多学生及家长关注内地升学,事前准备也愈来愈好。学友社大湾区升学资源中心中心主任陈衍宗提醒学生除要关注成绩,计划未来路向时,亦要了解有志发展的行业是否需要具备专业资格,以便规划学习方向。负笈内地升学前,亲子之间亦需掌握更多资讯以取得共识。另外,内地有很多升学进修或留在当地发展的支援值得留意,甚至有便利香港学生的优惠及帮助。
汤东宪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与政治本科毕业生,他认为学生若有心理准备跳出舒适圈,想升读大学体验更多新事物,可考虑到内地或海外升学。中港两地有所不同,到内地升学需要适应当地的语言、社会制度及生活文化。内地学生特别重视学业,学有余力才参加课外活动,因此港生或会感到学习压力,个人经验须懂得在学业及课外活动之间取得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