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为了令人活得更好!
生物科技(Biotech)涵盖广泛,涉及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及工程学等知识和技术,可应用在医疗、药物开发、农业及环保等多个不同范畴。香港生物科技协会主席、海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现任主席于常海教授强调,生物科技不是工业,而是时代产物。 「21世纪是生物科技时代!」,如要发展生物科技,南沙会是个「好地方」。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香港生物科技协会是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30个机构会员之一,于常海早前在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带领下考察南沙,他认为南沙条件优厚,当地政府表现积极,相信在南沙政府的「火车头」推动、梁振英的「车长」带领下,发展生物科技「就无问题了」。

追求原创研发

科技可以控制经济。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拥有生物科技能力,其他国家就只有通过金钱来获得相关技术。所以每个国家都需要发展生物科技,以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经济发展。以往发展创新科技,常见抄袭并改良成「又平又靓」的产品,令原创国家也要前来购买。现在则追求原创研发,推出原创发明。
生物医疗是《南沙方案》重点关注发展的产业之一,设有相关的重点建设目标及任务。截至2022年12月,过去3年南沙区的生物医疗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47.5%。据悉南沙目前已有超过300家生物医药企业落户,逐渐形成生物谷、健康谷、生物科技创新业区等生物科技产业发展集聚区。于常海便正与一家南沙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生物雷达(Bio-Radar)」仪器,可应用在检测肺炎、癌症、血液及指导治疗上。他表示,「生物雷达」由香港提供科研方法,内地负责生产工程,两地需要密切合作,而他从香港科学园驾车到南沙的厂房只需要1个小时40分钟,可以即日往返,非常方便。

办展览峰会汇聚全球科学家
南沙是大湾区的核心地带,设有医疗科技和生物科技板块。大湾区科学论坛将于2024年启用,于常海认同要在南沙设立交流据点,「生物科技是国际性的朝阳产业,必须要加强交流,不能闭门造车。」建议举办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的国际生物科技峰会,邀请世界各地的专家,将最新的科技、科学家和新发展公司带到南沙。
「一国两制」和「大湾区」都是世纪性的创新构思。香港作为国际城市,拥有「背靠中国,面向世界」的独特优势。于常海认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香港定位为国际创科中心,就是看到香港的优势。内地的工业可以通过香港走向世界,外国产品也可以通过香港进入中国市场。而南沙则可发展成大湾区的生物科技中心。
要推动生物科技快速发展,必须借助各方力量。香港生物科技协会去年12月在香港首次举办「香港国际生物科技展」,并推动全民科普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生物科技。疫情过后,预计今年9月13至16日,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一场更盛大的香港国际生物科技展,其中一个愿望就是让国内企业与世界接轨,并让全球企业在香港接轨。
香港接轨走向国际
于常海表示,香港有5间大学跻身全球前100名,香港交易所也允许生物科技公司在未有盈利的情况下在港上市,令香港成为全球第二、亚洲第一的生物科技上市基地。而香港要成为国际生物科技创科中心,必须要举办国际展览,令相关公司、初创企业和生物科技界人士聚首香港,一起探索资源、进行交流和合作。届时不仅香港市民,大湾区的学生也可以前来参观,让年轻学生看到生物科技未来的发展。而在展览最后一天,还安排了海外参加者到大湾区实习体验,相信会令香港的生物科技有更好发展。
「要抢人才,宣传很重要。」于常海强调,除了推动香港的生物科技,令香港成为国际创科的中心,更要聚集人才及科技,配合香港政府出外「抢人才」。他期望透过香港国际生物科技展向外国人说好香港及中国故事,并助力南沙走向国际。
香港南沙携手研发「生物雷达」

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23年3月16日,全球感染新冠病毒的总人数达到7.6亿人,死亡人数超过687万。新冠病毒引致的肺炎是主要死亡因素之一。
于常海对此感到诧异,「现在是什么时代,居然这么多人因肺炎而死亡,不是吧?」他认为究其原因是生物科技及医疗科技未有良好配合!
「如果今次疫情是伊波拉病毒,当人们从其他地方坐飞机到香港,再乘高铁到大湾区,病毒就会迅速传播。」科技进步有助于传染病传播,随着大湾区的发展,于常海认为必须要更加小心防范传染病,为此有需要开发「生物雷达」。
他解释,今次疫情看到两人同时感染新冠肺炎并发生重症时,因为各人的抵抗力不同,肺炎病情也有所不同。由于医生无法看到这种差异,所以只能使用相同的药物进行治疗。然而,如果使用「生物雷达」,只需检测唾液或痰液,就可以检测出不同的病菌,让医生根据病菌的类型选择更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相信这做法有助应对新冠肺炎等疾病,减少死亡人数。

预计1年内实现应用
由于在香港比较难实现产业化,于常海在南沙寻找合作伙伴,与一家南沙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生物雷达」仪器。他透露,这是原创构思,是香港及南沙合作的创新方法,完成后将成为标杆。由于仪器是全自动运行,未来可在偏远乡村的小型医院应用,通过远程医疗即可进行治疗。现阶段会专注于处理深切治疗部(ICU)内的肺炎患者,因为他们可能在很短时间内死亡。预计今年4月在内地的医院进行试验,1年内可实现应用。
「战疫」需有正规军

正如前文所述,对抗疫情,必须生物科技及医疗科技的良好配合,但同时科学家亦要有足够资源进行研究。而现实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申请资源,并只能集中在容易申请资源的研究上,欠缺应付下一次疫情的研究。
「这是一场战争,要以战争方法对待。」于常海表示,共同合作应对疫情,避免再有类似情况出现,才是文明的表现。这次疫情是科技与自然界的斗争,但却成为国与国之间的斗争。很多人为了赚钱,也只专注进行PCR核酸检测及制作口罩等旧科技技术,不懂得应用新科技,当中有很多空间可应用生物科技,需要进行原创研究以解决问题。
于常海以战争论疫情,他认为必先要建立「正规军」,了解现有医院、仪器及人力,多少人懂得进行PCR核酸检测,不懂得就尽快学习,以壮大正规军。其次,可发掘企业人才作为「雇佣兵」,甚至在大学招募「民兵」处理大型事件。事实上大学拥有最先进及大量检测仪器作为研究,是人才培育的「少林寺」。只要事前做好战略部署,就不用担心再有事故发生。另外,可运用人工智能科技进行资讯管理,给政府及医生了解社区情况,并提出处理方案。他建议政府在决策时可吸纳从事生物科技的专家担任顾问。
鼓励年轻人体验「大」湾区

香港生物科技协会正计划安排年轻学生和业界人士到大湾区交流,到南沙考察。于常海认为,港人推动大湾区国际化发展责无旁贷,落户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及民心港人子弟学校都具有国际化水平。港人还可在南沙推动生物科技领域的发展,邀请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建立具有世界水平的科技园和科学园。他鼓励港人到内地体验何谓真正的「大」,强调香港已成为大湾区一部分,可以发展的空间非常多,港人在当中会具有优势,容易融入大湾区发展。
于常海指出,国家非常照顾香港,例如港人港税措施,就体现了国家对香港的重视。 「怕你不习惯,所以提供特别照顾。」此外,南沙还有港式国际社区,提供港人适合的居住地方,帮助港人融入内地社会。 「南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正是我与南沙合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