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物科技市场规模庞大,预计将从2024年的1兆美元成长到2029年的2.5兆美元。亚洲市场将从2024年的487.5亿美元成长到2029年的786.9亿美元。整个行业由创新研发、商业转化、到市场应用,都有大量人力及资源参与支持,发展非常蓬勃。
香港生物科技协会副主席、瑞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执行合伙人于昴对生物科技前景充满信心,他强调,很多行业都会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而生物科技是抗周期性的行业,无论经济怎么变,在创新、药物或保健等方面,都一直保持发展的势头。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行业生态形成「闭环」
美国的生物科技行业经过多年发展,行业生态已变得成熟和完善,为行业提供良好的示范。于昴表示,香港生物科技行业大门,自2018年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规则》第18A章实施后打开,带动了非常多优秀的欧美及华人科学家来到香港及内地创业,并将孵化企业安排在香港上市。他认为18A为行业完善「闭环」生态,对行业发展带来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内地也推出相应的政策鼓励生物科技企业上市,形成良好的呼应,不过与美国相比,他认为香港仍处于发展期,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资本市场通道打开
生物科技涵盖范畴广泛,细分很多「赛道」,有药物、器材、医疗服务、与消费相关的产业等。由研发到落地,所需时间不一。于昴坦言,当中又以创新药研发周期最长,平均要12年以上,要做大量实验,经过严苛的临床研究,层层闯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投入非常大量的资金,因此每当涉及生物科技领域,其交易规模动辄是数亿美元。他引用,美国莫德纳Moderna为例,该公司于2018年上市,因制造疫苗而在市场得到良好发展机会,假如当初以1,000元美金资金投资,今天可收获8,000多元美金的回报。 「生物医药是有其风险,但它的回报显然是巨大的。」
研发到落地需整合取舍
于昴具有投资银行背景,接触很多优秀创业者、科学家及企业。他认为行业要面对的,首先是科研挑战,第二是商业转化,第三是与资本融合的挑战。例如科学家在研究时候一般会以科研为主导,其后要由科研团队变成企业运营者,需要考虑商业、盈利、衡量投入产出、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整合起来。当中又伴随很多选择,因为科研成果可以有很多个不同的管线,每条管线有不同成功率,要作出取舍。 「要把这些全部做好,就要平衡好各个考量因素,找到不同背景的人才壮大管理团队,将这些企业发展所需的各个团队组织起来,让大家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做事。」他不讳言,失败是很常见的,所以要有更好的融合。但如能做到IPO上市、成为更成熟的上市企业,肯定是做到很好的平衡。
有良好「退出」机制
「一个成熟的市场里,会有不同背景的投资者,在公司的不同阶段介入,凭借各自的资源背景优势为创业团队提供赋能和支持,从而获得相应的投资收益。」他表示,比如风险投资机构一般拥有很强的专业背景,对创始人和研发团队、技术未来的市场价值有更为准确的判断,可以在早期识别优秀项目进行投资并帮助公司成长。而到了IPO阶段的投资者,相对没有那么专业的判断能力,但也受到比如18A框架对上市公司资质的保护,也可参与到生物科技领域的投资并获得收益。
投资要取得回报,「退出」机制是投资领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生物科技的除了IPO,还有一条非常好的路,就是「收购兼并」。于昴表示,这个行业的收购兼并相对其他行业更清晰,也是常见的事情。很多管线最后会被一些更有商业能力或更大的公司买走,所以在生物科技领域,经常会看到一些大额度的管线收购兼并交易发生。 「香港有很多优势,可在此寻求更多的收购兼并机会,探索不同项目端的合作,与海外市场更好的对接等。香港会是绝佳推动生物科技行业发展的地方。」

业界需时交流融合
「闭环」形成,生物科技行业成为香港新的产业结构,于昴看到生物科技行业在各个层面已出现变化。 「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更需要大家来做交流和融合,来重视香港生物科技行业的新身份。」他认为,以往BIOHK香港国际生物科技论坛暨展览就像一个交流中心,现在感觉是「东道主」,可在此做到很多事情。类似的展览在内地有很多,但香港的司法体系及资本市场都是具独优势,将优势结合到生物科技产业,相信可以擦出更多很好的火花。
改变由香港开始于常海吁业界积极参与
BIOHK2024 香港国际生物科技论坛暨展览将于9月11-14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届时来自世界各地「官产学研投用」的专家学者云集,为生物科技开启世界大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杂志独家专访了香港生物科技协会主席于常海教授,他特别提到,现正是亚洲生物科技蓬勃发展的时期,BIOHK的出现,为蓬勃发展的亚洲生技市场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舞台。 「在知识和技术分布不均的亚洲,建构一个相互交流合作的国际平台,向世界展示生物科技的发展尤其重要。 」

根据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HKEX)的数据,香港是亚太地区最大,也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的生物科技公司IPO中心。于教授指出,香港拥有在管理和协调国际金融活动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除了值得信赖的基础设施外,还有顶尖大学及成熟的法律体系,更是进入中国庞大生物科技市场的完美门户,因此选择香港作为BIOHK永久举办选址。
在BIOHK2024上,将会带来阿兹海默症、预防医学、传染病、生物科技投资和健康生活等主题的讨论,期望为消费者制定更多的指导方针,以避免错误讯息和伪科学。

生物科技是未来企业应涉猎
香港生物科技协会副主席万牧博士拥有逾20年在日本最大商社任职的经验,公司涵盖能源、化工及及食品等多元化业务。她表示,以往企业在科技领域是探求深化的过程,现在科技完全是颠覆性的,可令公司产生危机感。 「所以企业要不落后于这个时代,要抓住下一个时代的机会,需要涉猎一些创新方面的投资。」

左右开弓抓紧新机遇
右手做熟悉的事,左手探索新事物。 「如果不左右开弓,企业是有存亡的危机。」万牧认为,企业有主体核心业务要照顾,但也要抓住新的事物。特别是ESG对企业很重要,而生物科技可起到重大作用;企业会涉猎跟产业链相关的项目,例如能否为产业带来帮助及提升价值等。对于创新科技,她坦言有时会不知将来如何应用,就如最初接触无人机,也曾设想不同企业用途,但亦预料不到今天可用在送递服务,「有时只能凭想像,但想像力很快会被颠覆,所以不管是为投资或企业发展,都需要在科技涉猎很多,而生物科技是当中不可避免的畴筹。」

为了人类健康和长寿
工业革命,科技创新,每个时代有不同的标签,万牧认为21世纪是生物科技的时代。 「不管是工业发展,制造更多粮食或医药用品,科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和长寿。」她认为由工业革命到大量生产,社会变得较为公平,互联网更令大家参与其中。而生物科技发展到某一程度时,大家可公平享用成果,相信会缩短贫富悬殊的差距。
她提到,BIOHK讲者之一,科技企业家原丈人提倡的公益资本主义,建议股份持有人减少10%利润,提升员工薪金,可推动消费,为日本社会带来改变。她相信日本社会将有此趋势,因为日本经济发展停滞数十年,要突破就需要在社会消费上成长。当员工消费促进社会发展,公司利润自然会提升。 「公益资本主义提出40年,最近有日本的大公司大幅增加员工薪金,这是前所未有。现在经济欠佳,日元偏低,企业还遇到成本等问题,在此刻有此安排,相信是企业看到只要转换想法,将可带来不同结果。」她认为,若有一百家科技公司发展成社会公益主义的公司,员工收入增加带动消费,将会令社会变得强大。加上科技提升市民的生活质素及长寿,社会结构将产生改变。
BIOHK已举办至第三届,万牧表示,香港拥有良好的融资环境,对日本公司也是很好的科研展示及融资平台,去年6位日本顶级科学家教授到来分享,也很欣赏香港有此平台。她认为对香港作为生物科技中心的印象愈来愈深刻,最初感觉就如香港一般的展览会,但现在香港的科研优势被世界重视,地位也是愈来愈越巩固,是合适时间通过这些交流平台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