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西药,各有疗效及临床实证。但要做到中西药结合,就需要统一标准做法,证实两者能互相配合治疗而不相冲,令医生及病人安心采用。
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名誉教授、香港中西医结合医学会荣誉会长、香港医院管理局前行政总裁黄谭智媛教授表示,西医以为中医药不科学,利用生物科技进行研究,可以让西医得知中医药也具科学实证。
注册中医黄韵婷博士表示,西药是经过长时间研究、通过动物及人体试验,才将药物推出市场。中医除了传承以外,要对这方面有所认识,才能与西医「沟通」得到。中医药需要创新发展,生物科技是非常重要。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香港拥有世界级科研地位,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及医学院。现在需要与西医的医学院合作,发表外国承认的医学研究文献,助中医药取得信任。」黄谭智媛教授表示,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全部是香港的优势。现时有「中医药规范研究学会」(GPTCMRA)、「中药全球化联盟」(CGCM)、「香港大学临床试验中心」(HKUCTC)等世界级组织进行中医药研究。这三个组织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专家及科学家参与,有众多高层次的研究正在进行。如果西医知道中医药也有这些科学研究,会对中医药更为信任。
三世界级学会推动
黄谭智媛在十多年前以顾问身份与欧洲一批西方研究人员共同推动「后基因组时代的中医药研究的良好实践」,成为欧盟第七框架计划有史以来第一个针对中医药研究的项目,及后成立了中医药规范研究学会(GPTCMRA),推动及开展全球更广泛的中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另外,CGCM主席、美国耶鲁医学院的药理学教授郑永齐的「中药方剂PHY906作为癌症化疗的辅助治疗的研究」,发现黄芩汤有效治疗癌症。黄谭智媛透露,该研究已进入美国FDA第三期的临床阶段,可能会是第一个推出的中药。业内更将郑永齐当作「教父」,「他用美国思维教我们为中医药做实证。」

中草药标准化持续进行
要证明中医药安全有效,需要采用同一套「语言」,以科学方法证实。现时香港以西药的检测标准,为中成药实施标准化,例如中成药注册标准。然而草药标准化就有所不同,现有中国药典标准、卫生署的港标、全球适用的ISO标准等可作参考。黄谭智媛解释,草药在不同地方种植,药效相差甚远,所以成品效力参差。虽然中国推出药典采取最低标准,用以保障农民,但这些中药仍具有效用。她在任医管局期间,联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王国强,游说欧盟接纳国标,最终采纳以草药的「DNA指纹鉴定」作为真伪证实。过去十多年,已有近一百种中药纳入欧洲药典,达成「静默的革命」。此外,ISO是国际标准,现正于上海进行中药ISO标准制定,由浸大副校长吕爱平教授作指导。她坦言,「标准化过程仍有长路要走。」
香港及内地以不同方式推动中西医结合,有多年中西医结合经验的黄谭智媛指出,内地中医可处方西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提出数十项包括癌症的临床诊疗指南。反观香港的西医不能处方中药,中医不能处方西药,所以中西医需要交流合作。她相信,只要有研究结果证实,在西医治疗过程中加入中医会有更佳效果,西医就会采纳。 「只要提供足够资料给他们信任,所以生物科技是很有用的。」
中医药渐受西方接纳
香港作为中西交融城市,推动中西医结合特具优势。黄韵婷博士表示,早在董建华年代已提及,中医师培训时,要对西医的理论依据有一定的认识。例如现时本港的癌症病人必先接受西医的检查及治疗,明确肿瘤的种类后,同时可用中医药协助纾缓癌症治疗后的副作用。现时,外国也将中医纳入治疗选择,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的美国临床试验指引就提出,在11项临床指引中,有5项包括疼痛、康复、疲劳、纾缓治疗、恶心和呕吐,可采取针灸方式纾缓。
另外,美国肿瘤学会作出指引,乳癌病人接受荷尔蒙治疗或化疗时,可用花旗参纾缓癌症治疗所引致的疲倦。黄韵婷强调,这说明使用中药是大趋势,外国学者也知道癌症病人会服用中药,惟他们不知道内地及香港有很多这类似中文撰写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实证,可通过生物科技为中西医结合引流。
事实上,香港及内地有很多创新药物研发。黄韵婷坦言,很多新药在华人地区,包括香港及内地有最新数据,就如最近有两款来自内地的治疗癌症新药在港注册,相信未来有更多内地药物可令港人受惠,同时亦让外国学者知道有新的标靶药及免疫治疗用于治疗。 「现在有很多大学正在进行实验室或临床研究,生物科技会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一大契机。」

生物科技缔造健康未来
面向未来,中医药利用生物科技,将为病人带来更多治疗及纾缓希望。
黄谭智媛预告,在今年BIOHK第四日,将有糖尿肾病专家香港浸会大学助理教授陈锦华博士带来糖尿病肾的主题演讲。她指,糖尿病有机会影响肾脏健康,引致糖尿肾。西药很难预防肾衰竭,但治疗糖尿病配合中药可预防肾衰竭,「我们与西医合作研究,去年在美国的医疗期刊发表相关文章,得到国际承认。将会做大型的多国多中心试验,为糖尿病患者带来喜讯。」
黄谭智媛还提及多项未来中医药发展。例如,最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喜军提出,方证代谢组学驱动的中医药有效性解读,英文被定义为Chinmedomics,Nature推荐其为「沟通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生物学语言」。
数智赋能加速发展
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中医药现代化和前景,这就是中国」提到,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政府间的贸易协定16个,31个国家建立了中医药中心,有40多个政府和中国签订了合作的协议,在海外现在有几百所中医学校,有将近2万多个中医诊所。
张伯礼更提及数智赋能,当中将设有「数智本草」大模型,由天士力与华为云联合开发的中医药语言大模型和计算大模型,当中拥有380亿个参数,并基于中医药海量文本数据预训练,结合向量库检索强化,以及中药研发多场景的微调,能够更好地完成中医药理论证据的挖掘和总结。
黄谭智媛相信,未来通过资讯科技及人工智能,可以加速中医药发展。
中医药的「增值」效能
「要说服西医接纳中药作为『Add on』,背后一定要有临床前的研究支持,证明加入中医药疗效更佳。」黄谭智媛在2004年开始,已跟二十多间医院及诊所的西医沟通,让病人选择使用中医或西医治疗。她表示,西医治疗癌症主要采取手术、电疗及化疗,有些西医不懂中药,担心病人服食其他药物会扰乱治疗效果。所以要根据研究,证明中药在什么阶段切入治疗可带来帮助。
医管局在2014年推出中西医协作计划,包括中风、纾缓治疗及腰背病三类病。黄韵婷指,至今已可因应早期、中期及晚期乳癌病人需要,采取中医药配合治疗。西医开始「开放」中医师参与。亦看到病人服用中医处方的中药后,症状有所改善,例如改善疲倦、胃口差及血色素,减慢肝肾损伤等。此外,中医得到政府支持,给病人通过医健通、医承通、医管局病人流动应用程式平台(HAGo)等查询中医诊疗病历,设立中药检测中心及兴建中医院,都有助促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她认为现在是尽快开展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时机,预料未来两三年会有很大改变;而生物科技可能会加速整件事发生。她认为,BIOHK是适合时间,对中医界提供平台联系全球,中西医界可共商参与,令病人受惠。
BIOHK香港国际生物科技论坛暨展览
日期:9月11至14日
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