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辑】■ 作家是头牛——名家写作培训计划

分享

编按:「诉说是一种力量,倾听也是一种力量。一个作家通过文字可能是在倾听,不只诉说。」由香港文学馆、啬色园可誉中学暨可誉小学主办的「名家写作培训计划(一)——作家是头牛」讲座于五月二十九日上午在可誉中学暨可誉小学举行。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刘震云与师生交流,又鼓励学生勇于写作,气氛热烈。学生更应刘震云呼吁「要成为作家,先要开始写」。因此本版特组织特辑报道,并选录十一位学生写下的讲座后感想,分享各自心得,情感真挚,同时邀该校罗浩炫老师作出点评、回应勉励。

刘震云与中学生谈文学:坚持不懈成就事业●萧嘉敏

【特辑】■ 作家是头牛——名家写作培训计划
五月二十九日于啬色园主办可誉中学暨可誉小学举办「名家写作培训计划(一)——作家是头牛」讲座,现场嘉宾、师生大合影。左五起为副校长钟家俊、副校长李均洪、中学部校长麦敏潮、啬色园助理学务秘书罗禄生、啬色园副主席姚嘉栋、著名作家刘震云、香港文学馆馆长潘耀明、啬色园董事会董事兼啬色园主办可信学校校监茹志昭、小学部校长梁惠芳、香港文学馆运营兼市场总监于浣君。
【特辑】■ 作家是头牛——名家写作培训计划
刘震云
【特辑】■ 作家是头牛——名家写作培训计划
麦敏潮
【特辑】■ 作家是头牛——名家写作培训计划
潘耀明
【特辑】■ 作家是头牛——名家写作培训计划
姚嘉栋

由香港文学馆、啬色园可誉中学暨可誉小学主办的「名家写作培训计划(一)——作家是头牛」讲座于五月二十九日上午在可誉中学暨可誉小学举行。著名作家刘震云与师生交流,分享他对文学的看法及人生智慧。

可誉中学麦敏潮校长致欢迎辞,他特别赞赏刘震云在一九七八年成为高考文科状元,入读北京大学中文系。香港文学馆潘耀明馆长致辞表示,香港文学馆旨在推广、传播、研究香港文学,希望能从学生层面开始推广文学及提升写作能力,而刘震云的作品在世界及全中国来讲都非常优秀,相信他的写作经验能为同学带来不少好处。啬色园副主席兼教育委员会主席姚嘉栋先生致谢辞,祝贺香港文学馆于五月二十七日正式开幕;他说刘震云和潘耀明多年来坚持写作,至今仍对文学充满热情和追求,当中的精神值得同学学习。

讲座中,刘震云先引用啬色园主办可誉中学暨可誉小学的校训「普济劝善」,肯定潘耀明建立香港文学馆的工作。他赞扬潘耀明及一众作家为筹建香港文学馆奔波多年,终于完成一项大功德。他认为文学馆有着以文学与文化劝善、济世的精神,这将会是香港文学馆最大的价值,而香港文学馆终能走出去,走遍香港、内地、台湾,以至世界。

接着刘震云谈到文学存在的必要性。他认为文学呈现的是一种记忆,是人类的记忆,有时是历史的记忆。他强调如果没有文学,任何民族回顾自己的历史时,都是一片沙漠。他举例,《道德经》让我们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道出这么特别的道理,这思想通过文学流传下来;《史记》使人得知汉代的社会面貌及不同人物的故事。刘震云指出,正因为有文学作品,人们才知道民族的历史、不同年代人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他直言文学的必要性也带出作者的重要,优秀的作者像天上灿烂的星辰一样,照亮民族的过去、现在,也预视了未来。

不只诉说,更在倾听

「文学能固定生命在某个时空中。」刘震云说,「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然而文学能让人长生不老、青春永驻。只要打开书,书中的人物还活着,而且永远是那个年纪。」他又指不同文学作品写出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情感,可见生活跟文学连系紧密,但好的文学不止反映生活,更能反映作者的思考。文学作品反映当下的生活,而作者则反映当时人们的思考和智慧。由此刘震云带出一个问题:「作者是什么?」他认为读者对作品的不同体会能为作者带来触动,因此作者与读者的交流非常重要,而作者就如同其作品《我不是潘金莲》中的那头聆听李雪莲说话的牛,倾听不同话语,「诉说是一种力量,倾听也是一种力量。一个作家通过文字可能是在倾听,不只诉说。」

在提问环节,学生积极发问。被问到其作品中的幽默从何而来,刘震云指文学作品中的幽默要从故事和人物结构做起,他以英国威尔斯亲王威廉的身世为例,让大家评论这个人物的身世是否悲惨,但最后告知主人公其实是皇室王子时,反而引人发笑。有指作品和作者有「亲子关系」,他反而认为是作品帮助作家认识世界,两者平等。有对写作感兴趣的学生向刘震云请教写作心得,他直言要成为作家,先要开始写;而好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家,要写就要有与众不同的思考。刘震云表示他能成为作家,是因为当别人放弃不写时,他仍在写,「人生的路一般走到百分之九十九就转弯了,就剩百分之一,他就走不下去了。其实最困难就是这百分之一的路。」

最后,刘震云寄语学生——做一件事就要一直做到底,坚持不懈,这也是刘震云能笔耕不断的信条。

(作者为香港文学馆编辑。)

(本文图片由香港文学馆、啬色园主办可誉中学暨可誉小学提供。)


「作家是头牛」 学生讲座后感想

【特辑】■ 作家是头牛——名家写作培训计划

4A周桐因感想

刘震云教授的演讲,令我终身受益。

特别深刻的是,教授提及到文学是一种记忆,这颠覆了我以往对文学的理解和认知。在学习语文的路上很多时候我看到许多的文章、小说、书籍,而我们都只顾着阅读,并没有真正思考过文学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原来文学是对人事变迁的纪录。世事沧桑,过去的历史若无人纪录,那么如今还有谁会知道这些往事呢?现今每天发生的事都太多了,任何人都无法真正记得自己一生中所发生过的一切。这时,文学就像摄影机一样将事件永恒地保存下来。正如刘震云教授所说,文学能够固定生命在某个时空中,人会死亡,但文学却长存,只要人们打开书,书中人便一直活着。当人们再回首这段回忆故事时或许别有一番滋味,这就是文学的意义所在。就像人们所阅读的小说,主人翁的故事总有完结篇,但当每次重新打开书本再次阅读时,主角的经历都回归起点直至你阅读完毕,文学就是这样反复循环,这就是文学的浪漫之处。

刘震云教授就是一直去创作,最终亦创作出不同的文学经典作品,贡献后世。

【特辑】■ 作家是头牛——名家写作培训计划

罗浩炫老师小评:
桐因:人说:「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一个人读一百遍,又有没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呢?多年没有翻阅的作品,原来是童年懵懂将它润色成旷世巨作,或为某一作品打抱不平,确是沧海遗珠……静态的文字中,演活一个个纷繁多彩的世界、梳理一个个解释人生的向度,因而开卷总是有益。


【特辑】■ 作家是头牛——名家写作培训计划

4A宋梓聪感想

刘震云教授的演讲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很多人一辈子做很多事,而把一件事做一辈子的人很了不起。」

把一件事做一辈子就是指完全专注在一件事上,就像是把放大镜放到阳光底下,将阳光聚焦在一个点上,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一个焦点上,而不是把自己所有精力分散在不同事情上。当你完全专注在一件事上的时候,你的目标就变得少而重要。当你的目标就变少时,你便能精益求精,将那一件事做到极致。许多人获得了卓越的成就便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时间,精力都聚焦在那一件事上。
世界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一生只专注做一件事,那就是研究昆虫,所以才有了昆虫学上卓越的成就。

相反,当你认为每件事都重要,把自己的精力分散,每天高强度、超负荷的生活就会很快将你压垮,终日浑浑噩噩,完成不了自己设立的多项目标。把一件事做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而这一点是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做到的。所以说把一件事做一辈子是人确实很了不起。希望每个人都能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不要轻易放弃。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那个了不起的人。

罗老师小评:
梓聪:无独有偶,李小龙曾经说过:「我不害怕曾经练过一万种踢法的人,但我害怕一种踢法练过一万次的人。」经年累月,终会水滴石穿;专心致志,自然马到功成——这是大自然里最公平的运行法则、恒定的作用——祈求奇迹,不如累积。


【特辑】■ 作家是头牛——名家写作培训计划

4A施莉妮感想

作家刘震云认为,文学是一种记忆,是历史的记忆。如果没有文学,任何民族回看自己的历史,都将是一片沙漠。而文学的必要性,带来了作者的必要性,优秀的作者能照亮这个民族的过去。由此深思,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至夏商周时代,我们的语言、文明、传统如滚滚长江般潺流不息,司马迁撰《史记》时就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史宗旨。此后,不论是通史家,抑或是断代史家,他们都力图展示其学究天人、会通古今的恢弘气象,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典史书。文官的笔下,千古风流人物得以流传千古,在时间上留下他们的痕迹。如果没有文学,谁又能证明他的存在,知晓他的人生?

文学是记忆,是人的记忆。它将我们心中难以言说的感情表达,我们总想着让别人来了解我们,明白我们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谁又有时间去慢慢挖掘你身上的优点呢?或许你的一生就是这样雁过无痕,没有人证明你来过,也没有人知道你走了。正如那些社会底层的人物,你不去了解它就不存在吗?是作家的笔才让他们的存在有了痕迹。或许大家对于文学的第一反应是思考它实不实用,对于你的考试有没有帮助,但当你翻阅一部名著时,你能从中感受到作者为之倾注的思考和感情,是严肃,是安静,是真挚,当你读懂时就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乐趣。作家用感情,用经历赋予文字生命,而文学为他人传递力量,我认为这就是文学的意义。

罗老师小评:
莉妮:作者受了触动,写成了书;读者阅毕了书,受了触动。人心迥然殊异,本难沟通,但徜徉字里行间,两处不同时空的人以文会友,灵魂彼此共振,驳通了波长,接上了回路,得以交汇,相遇相知文学里——这就是人类斗胆僭越时间的冒险与浪漫。


【特辑】■ 作家是头牛——名家写作培训计划

4A徐浩翔感想

在五月二十九日这一天,著名作家刘震云教授莅临本校和我们这些后辈进行文学探讨。很荣幸学校能邀请到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亦很荣幸我们可以有与前辈进行文学探讨的机会,这对我们而言是难能可贵的。

教授说:「文学是一种记忆,是历史的记忆。如果没有文学,任何民族回看自己的历史,都将是一片沙漠。」

而这恰恰就是文学的重要性,每一位优秀的作家都可以通过文学把一段段历史留在文学的长河中,而文学的长河则建立在一位位作家在短暂岁月中的所见所闻。

由此深思,华夏五千多年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至炎黄二帝,而我们又为何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呢?这当然是多亏了文学的长河,追根溯源,那是我们的根,五千年来我们屹立不倒,五千年来我们创造辉煌,涟漪泛泛,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惊涛拍岸,川流不息,文官的笔下,千古风流人物得以流传千古,在历史的长河上留下他们的痕迹。

如果没有文学,谁又能证明他们曾经存在过?谁又能证明他们说过的话呢?若果历史上的文学家思想家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上留下他们的痕迹,那么我们这些后人又如何知道原来在春秋时期有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当时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从而有后来的《道德经》呢;若果司马迁没有把他的所见所闻刻在文学的长河上,我们这些后辈又如何通过《史记》而知晓汉代的社会面貌及不同人物的故事呢?

罗老师小评:
浩翔:新世代多贪新忘旧,新山头崛起得快,消亡亦快。可是浪潮之中,总有一柱定海神针,屹立不倒,名曰「经典」。经典除了为民族和社会打下江山,更在人心和文化里刻下了深刻的铸印,教我们回首之际,毋忘初心。

===============

明报特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