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贸易是香港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对香港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持。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是香港进出口贸易行业最具代表性和规模的商会组织,今年适逢成立70周年,特别于8月29日举办「洞悉锐变智赢未来」经济论坛,邀得行政长官李家超担任主演讲嘉宾,为行业探讨更多新机遇。
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会长贝钧奇表示,举办经济论坛是希望为香港带来更多元的观点和思路,聆听进出口贸易业界的建言,希望在政府政策、专家论证和业界期盼的碰撞中,为香港进出口行业,以至香港整体经济,找出问题所在,提供一个解决方法。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去年开始展开一项「推动香港贸易发展升级转型」的研究计划,「洞悉锐变智赢未来」经济论坛是该研究计划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贝钧奇指,论坛邀得行政长官李家超担任主礼嘉宾发表主旨演讲,体现出特区政府对香港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高度重视。另外,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长期专注研究中国现状和发展动态,对国家利益、国际关系等议题有独到的见解;前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主席马凯硕教授对中美角力、世界局势有精辟且具充分论据的分析;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则是商贸发展、电子商务、运翰物流等方面的权威专家。相信透过他们的演讲,可从国际视野、中国角度及香港定位,全方位展示香港的挑战及机遇。

四个专题寻商机
经济论坛将于8月29日在湾仔会展举行,上午将由上述三位主讲嘉宾发表演讲,下午的专题研讨会则设四个主题,包括物业产业发展前景、银发市场面面观、跨境电商发展前景广阔、 如何落实国际贸易链管理中心。
贝钧奇认为,香港多年积累的物流资源不能放弃,应好好利用,调整定位和配置,例如运用数字科技降低转运和仓储的成本,赋予香港物流业更强竞争力和更灵活应变力;近年,银发经济、乐龄科技成为异军突起的新产业。市面上不少现有的科技或产品,只要稍作功能调整,就可变成银发产品或服务。除了本港市场,内地甚至海外银发市场亦大有可为;过去几年疫情,香港人真正感受电商网购的便利,特区政府已设立电子商贸发展专责小组,工商界亦有相关电商发展联盟,可将目光投放得更远,将香港电商平台推向世界、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此外,特区政府提出打造香港成为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本港亦拥有多方优势。业界希望在协助内地企业「出海」的同时,香港企业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及中东市场。他强调,「行业不断变革变新,带来发展动力。我们需迎难以上,需要突破,需要创新。」

赞助国庆烟花与民同乐
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在1954年7月21日注册成立,至今70载。如今商会的会员人数逾五千人,是唯一拥有立法会进出口界别议席推举权的商会,在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拥有17个选委名额,无论行业凝聚力还是政治影响力都更加巩固。
商会在成立70周年,有一系列庆祝活动。除了是次经济论坛,今年四月已在沙田马场举办「中出70 周年纪念杯」赛马活动,并在七月举办第九届「我们一起悦读的日子」。而整个会庆活动的高潮将会是十月一日国庆75 周年当晚在会展中心举办的盛大国庆酒会暨会庆晚宴,据知已邀得行政长官李家超出席,筵开逾百席,预计参加人数有1,400 人。商会还将赞助维港国庆烟花汇演,同场还有无人机表演。
贝钧奇强调,「借此为国庆献礼,为香港加油,把欢乐和希望带给全港市民,也为香港中华出人口商会下一个光辉十年揭开新篇章。」
乘上中国改革「东风」
贝钧奇早在80年代初已到内地各地发展,最早是在北京饭店进行房间样板房及餐厅改装。经过四十多年发展,他发现内地各省市已出现很大变化,无论重工业或轻工业,皆欣欣向荣。他很感激内地开放改革,让中小企在广东省各个城市建立工厂及进行贸易,成功赚取「第一桶金」。
随着近年经济发展转型,他强调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根据十四五规划,香港要继续打造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发展路向,需要集思广益。为应对未来挑战,因此举办经济论坛,邀请国际级讲者参与主讲,从世界形势、中国内地发展、未来香港「寻找出路」。借此帮助香港拼经济,推动经济向前。
背靠大湾区的机遇
「大家都在强调香港要背靠祖国,才能有底气去发掘更多新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共融发展就是最佳的体现。」凭借中港交通愈趋便利,贝钧奇期望两地政府能多作沟通和配合,为营商人士及年轻人带来更多发展机会。他认为,香港的专业服务可进一步在大湾区其他城市打开局面,商会有很多会员是法律、会计、仲裁、保险、金融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机构,都已在大湾区立足发展。商会可为会员提供咨询服务,协助与政府沟通,加强会员之间交流互助。此外,商会有很多会员的业务涵盖食品消费品、交通物流、医疗护理、绿色产业等,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优化及扩充湾区标准,都将起到进一步推动港商共同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作用。
年轻人向来是各行业发展的新动力,贝钧奇鼓励年轻人投身行业,寻找发展机会,并能成为商会的核心力量,贡献会员及会务发展。 「全球各地都有很多产品可以进行贸易,需要灵活地寻找商机及发展门路。可以是大有大做,细有细做,睇下点做。」
为生物科技打造发展空间
生物科技是一个可以保障人类健康,推动经济发展的庞大产业。除了要有完善的政策及制度的支持,一个能够汇聚企业及人才,提供先进实验室及足够发展空间的地方,更是致胜关键。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下称港深创科园)位于落马洲河套区,与一河相隔的深圳科创园区共同组成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河套合作区」),正是推动生物科技发展的「聚宝地」。
港深创科园分为两期发展,第一期将设有三个批次。当中的第一批次共有八座大楼,楼面面积共116,550平方米,首三座大楼预计于今年年底开始分阶段落成。
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马惟善透露,当中两座大楼是楼高八层的湿实验室大楼,配备中和化学废物中央处理系统、三级生物安全等级或P3实验室配套等,可供生物及化学方面的研发工作,能够满足香港目前对生物医药研究工作基建的迫切需求,预计明年上旬落成。

一区两园先行先试
河套合作区最大的特色之一,是香港特区政府和深圳市政府在「一区两园」的基础上,以创新、专属、专项方式研究试行创科合作跨境政策,着力衔接两地体制机制。 「先行先试」的创新性措施,包括四流即人流、资金流、数据流和物流的跨境开通,将会为港澳两地的跨境创科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赋能。此外,今年3月公布的财政预算案,就提到特区政府今年会于河套合作区设立「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推动更多本地及海内外药物和医疗器械企业来港进行临床测试,同时积极争取国家药监局容许企业为产品申请在内地上市许可时,可利用这些数据。
马惟善强调,会透过庞大的国际伙伴网络,带领园区企业将本地科研成果带进中国内地及国际市场,全面发挥香港作为「超级连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强大优势,贯彻「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为香港的创科产业发展规模带来几何级的提升。

打造适合的生态环境
港深创科园的片区规划配合六大支柱产业(即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以及机械人)的发展,主要分为五个区域,包括人工智慧与数据科学区、产学研区、生命健康科技区、新科技先进制造区,以及访客住所、商业及附属设施。马惟善指,在支持生物科技方面,港深创科园第一期有接近一半的空间,被列为湿实验室设施,可供生物科技企业进行研发工作。在企业支援方面,特区政府在财政预算案中宣布拨款两亿港元支持进驻港深创科园的生命健康科技初创企业,为他们提供孵化、加速计划等支援。
港深创科园一直积极与生物科技产业链条的不同持份者,包括龙头企业、大学及研发机构、孵化器及加速服务、平台服务及验证机构、临床试验中心、企业及行业协会等进行磋商,希望能为每一个合作伙伴打造最适切的合作模式,以共同建立蓬勃的创科生态圈。马惟善表示,计划今年底或明年初将启动港深创科园的孵化和加速计划,其中亦设有专门为生命健康科学产业而设的计划。他们将会与世界知名的专业服务平台、孵化器和加速器展开合作,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初创企业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发展规划、资金等支援。

研发到转化一站式实现
河套合作区便捷过境的专属政策,为进驻港深创科园的生物科技企业带来邻近深圳的便利,将港、深两个园区的优势最大化,在同一个园区完成基础研发及中试转化。马惟善认为,在科研的初期阶段,生物科技企业可以利用香港基础科研的优势及实力雄厚的人才库,在港深创科园进行基础研究。到了中游的阶段,企业可以在园区设立小型生产线,进行中试转化,并透过港深创科园的生态圈网络进行配对,与专业平台服务及验证机构,以及临床试验中心展开合作;之后更可以透过河套合作区的跨境政策,善用深圳较大规模的临床测试数据和应用场景等,进行下一阶段的研发。到了科研成果落地的阶段,生物科技企业能够透过香港的认证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取得专利和认证,走进中国内地及国际市场。
中医药走进数字化及智能化时代
中医药跟随时代步伐,进入数字化及智能化发展,产生更多新技术、方法及产品设备。北京中医药大学数字中医药专家,智慧中医诊疗学科带头人,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阎聪在中医医疗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有深入研究,他期望让市民在数字化及智能化时代,享受中医药诊断治疗的良好方法。
中医药涵盖广泛,阎教授认为其数字化及智能化可以是全方位,不分先后。相关领域包括:中医诊断设备、中医非药物治疗设备、中药种植、加工、制药等相关流程设备、中医药科研设备等。药物包括汤药、丸剂、药膏等;非药物包括针灸、艾灸、推拿等。还有日常生活保健的药食同源、养生气功、五运六气等,都可以进行数字化,现时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及企业在从事相关的研究、研发及产品生产。

三大研究方向
阎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第一是构建中医药数字化的基础理论。他认为有基础理论支撑,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医药数字化工作同哪些技术结合,可以在哪些领域开展,以及形成哪些产品,惠及哪些产业。第二是关注中医药核心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数位化、特别是目前未有涉及或被忽略的领域。例如,很多人做「四诊」的仪器及智能设备,但中医基础概念的「神」,则没有相对应的设备及解决方法。所以阎教授进行相关技术的量化采集,设法实现数字化的设备应用。同时,他关注能更符合特殊群体的药物使用,透过数位化及个性化订制方式,满足不同人群的喜好或需求。第三是将前述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产品落地。所以他的研究方向就是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及新产品的转化。
中医的「神」概念,比较抽象,中医医师会判断,但缺乏数字化智能化设备。阎教授从两个角度出发,第一是眼睛的反应。他借助眼动仪追踪眼睛动态变化,同时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将五行要素施加在测试者身上,借以观察到不同类别的人的眼睛运动是不同的。另外,神亦跟大脑有关,因此阎教授进行脑电信号检测,探讨「心有所思,身体会有怎样的反应」。他通过实验成功发现当胖子与瘦子各自想像喜欢吃的食物,会产生不一样的脑电信号及身体反应。这一结果为进一步会探讨是否可通过想像,产生疾病或将疾病慢慢化解掉奠定了基础。此外,阎教授研究3D打印药物,将中药配方加工成3D打印用料,把药汤药丸变成小恐龙小花朵等造型,加工过程中还可对配方进行调节,令小恐龙小房子没药丸那么硬,形状又可爱,对于小朋友或长者具针对性。这些研发现已进行产品转化。
阎聪教授今年将第二次参加BIOHK,他表示,展览的议程及议题包含了中医药版块,可让他从中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及发布研究的新进展,并且是对接相关生物医药领域企业的良好契机。此外,香港作为国际化城市,参加BIOHK也是跟中西医及国内外交流的好机会。
BIOHK香港国际生物科技论坛暨展览
日期:9月11至14日
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