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由1980年成立至今,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出发展奇迹,深圳奇迹。随着大湾区融合,北上工作成为趋势。郑叔伦早在1998年只身度过深圳河,到深圳拼事业,见证深圳由罗湖开始,一直向西延向福田、南山及宝安的繁荣发展。
同时,他亦伴随城市发展,从一个小职员,到今日成为中原地产华南区总裁兼深圳中原董事总经理,为发展「掌舵」。尽管过去几年市道持续低迷,经历数次内地房地产高低起跌,他依然对行业充满信心,相信楼市反弹将指日可期。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郑叔伦于1993年在香港大学数学系毕业,跟很多大学生一样,毕业后出来搵工。不想做刻板工作的他,看到中原地产在报章聘请项目助理,他认为完成一个项目后可接续另一个新项目,感觉新鲜,没想太多便去应聘。他坦言当年对中原认识不多,至于为何投身地产事业,「大学毕业后搵工,有时很讲运气,为何拣这行业,怎知啊?」


委派销售内地楼盘项目
郑叔伦回想首天上班,上午被委派负责楼盘销售,初次接触东莞楼,要准备楼书及销售资料,下午却遇上打风放假。他笑言,当时任职的部门很特别,主要为新楼盘担任代理、策划、包装及销售,九成以上是内地楼盘,即现在的大湾区。因此经常要到五星级酒店举行展销会,设置模型及展板,刊登广告吸引香港买家。
半年过后,郑叔伦开始自己负责项目,跟发展商接洽、提供策略、写建议书,获得发展商接纳后,便开始找广告公司制作,刊登电视及报纸广告后担心销售反应,到第二天有很多客人上门,有很好成交,发展商很满意,举办庆功……「虽然是几十年前的事,但这刻仍然历历在目,可能『初恋』就是最难忘。」


凭实力赢得内地同事信任
郑叔伦在1993年入行,当时内地房地产市场火热,销售成绩不俗。 「我们部门成为全中原第一,赢过其他销售香港二手楼的部门,当时在公司很风光。但好景不常,1995年内地开始宏观调控,市场环境变得较差。施老板(中原集团主席施永清)跟我们开会,认为部门的出路是在当地发展,长远需要将当地楼卖给当地人。」
为此,中原决定在广州开分行,要求员工到广州长驻。郑叔伦有感自己刚毕业两年,在香港还有很多出路,于是离开中原,出外闯荡。期间他曾任职银行物业部、影印机销售、兼职教书等,经过两三年时间,他感觉「混混噩噩」,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及公司,缺少发展机会,收入又遇到瓶颈。 「就像时下很多年轻人一样,怎样努力都未能向上流。又觉得男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所以决定『博一博』。」
他在1998年重返中原,到1997年开设深圳中原工作。他记得首日上班开会,已受内地同事挑战,质疑他单凭香港人身份为何能成为上司。郑叔伦跟同事说,「我比你更早入行,经验比你丰富,不是因为我是香港人,是我的能力比你强,日后你跟我共事会看得到。」郑叔伦自言不爱「摆架子」,重视成功感多于阶级,与同事一起将事情做好,最终更以成绩赢得同事信任,「这行业是一个英雄地,只有你销售成绩好,自然会得到别人信任。」


地产代理行业竞争起变化
香港地产代理行业发展成熟,回望初到深圳,郑叔伦表示,当时内地没有地产代理的概念,中原是比较早将这个概念带到内地,大部分地产代理都是参考中原模式,因此中原有「黄埔军校」的美誉,施老板有「一代宗师」的美誉。但随着互联网及当地公司成长,演变出一种新模式。
他表示,出现了一些与原先做法不同的公司,通过App给业主自行放盘,进行线上及VR睇楼等。所以中原由最初领先,到后来竞争比较剧烈。好像别人跑在前面,你要在后面追一样。他形容以往行业就如赛跑,是个人竞赛,现在是赛车,除了个人技术,还要考虑赛车的性能、技工团队、赛道变化等,竞争比以往复杂及激烈很多。
「以往地铺讲求地段,有地段等如有人流,现在大家上网,就是流量。但是斗App、斗平台很『烧钱』,跟着一些寡头垄断的公司,例如抖音、微信、阿里巴巴、美团等又想做地产,这样很难竞争,流量对比很不同。以往你会很清楚对手,现在每个都有机会成为对手,只要他能接触客户,可以提供房源信息,就可能做地产代理的工作。」
面对竞争,郑叔伦坦言,个人心态很简单,他经常跟自己及同事说,永远要有创业精神。 「我相信自己的经验,相信公司的竞争力,只需要与时俱进,拥抱创新,以改变应万变。事实上,公司业绩还是相当不错,在一手及二手物业方面,市场占有率仍然相当高。」
楼市会好转「信心比黄金重要」
现时内地楼市遭遇冷锋,郑叔伦自言入行时间比较长,经历这些周期已三、四次,每次低潮后都会迎来反弹,他相信这次也不例外。 「信心比黄金重要,要相信市场一定会回复。」他认为,市场低迷时可以开源节流,为同事赋能。 「机会永远都有,只看你是否把握得到。」
虽然现时市况艰难,但他相信经过数年低迷后,即将见底反弹。他强调,政府救市决心强,特别是深圳以往楼市表现好,政府推出很多压抑楼市政策,但救市的支持政策却相对较少,「即是工具箱内还有很多工具未用,还有很多政策可以救市。加上政府持续支持大湾区融合,对香港及深圳前景充满信心。」

坚信逆境求存
在内地房地产市场拼搏二十多年,郑叔伦认为得到两个引以为傲的成就,就是通过在深圳工作,可以购买人生第一个物业,以及结婚组织家庭。 「我可以见证深圳经济发展,同时分享到深圳经济发展的红利,所以个人收入相当不错,至今可说是财富自由,所以现在工作不是为了钱。」他自言喜欢比赛,享受竞赛精神,如何在行业的激烈竞争中逆境求存。虽然现在很多人说内地房地产很差,很多发展商爆雷,很多公司赚不到钱,但因为有这种逆境,才要更加坚持。 「可能我退休的时候,就是市场最好的时候。」
化劣为优﹕善用每日过关碎片时间
以背水一战心态来到深圳,郑叔伦没想过退路。他以创业心态,决心开创个人事业,不再转工,要在这条路上取得成绩。他坦言,是运气好也好,坐顺风车又好,遇到中国经济起飞,深圳经济起飞,房地产发展也比较好,因此个人事业有些成就,有些收入,也开始考虑拍拖、结婚、组织家庭。
为了事业及家庭取得平衡,他在2021年搬回香港居住,自此,深圳是工作地方,香港是生活地方。 「以前长驻深圳,只需步行15分钟到公司。后来坐火车过关,每日来回两三小时,开始考虑怎样利用这些碎片时间。」郑叔伦开始写文章,渐渐发觉对提升个人文字组织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无论见客交流或上台演说,都更有说服力。 「朋友问我,每日来回不累吗?我反而认为这是很大优势,是一个每日三小时的纯个人思考空间,是令自己进步,提升效率,兼顾家庭及工作的其中一个成功因素。」
除了写文章,郑叔伦也利用交通时间思考公司的策略。他坦言,原先中原的文化是「独沽一味」,只着重楼盘销售。后来互联网发展出现很多平台,多功能兼多服务,他们在竞争上变得比较吃亏。 「当时在车上看到一本名为《互联网+》的书,即互联网加上任何事,都可成为一种新事物。我就想,中原可否也可加任何事,例如地产加金融、地产加装修、地产加投资,令我们提供不同的服务呢?因此提出了『中原+』的概念,至今对深圳中原的发展也有帮助。」

深圳房价发展期暴涨数十倍
「当年深圳还在发展阶段,福田仍是农田。」郑叔伦指,深圳由东向西发展,罗湖最早开发,然后到福田、南山,再到宝安。当时中原的总部在罗湖的国贸大厦,拥有「三日建一层」的国贸速度的美誉,大家也引以为傲。
「见证深圳发展其实很有趣。」郑叔伦指,1998年的深圳,罗湖楼价最贵,南山最平。现在相反,南山房价升得快,罗湖房价升得慢。 「当年罗湖房价大约六七千元(每平方米/人民币,下同),到现在六七万元,升价十几廿倍。南山房价则是二三千元,现在可能上升了三四十倍。房价上升,是因为深圳经济发展,为房地产带来支持。」
当年深圳发展迅速,楼盘都以香港买家为主,后来中原尽量做内销市场,将深圳楼卖给深圳人。郑叔伦表示,最初深圳人对买楼缺乏概念,认为租好过买。后来出现商品房才发现可以交易,房价有机会上升赚钱,因此楼市逐渐蓬勃。他见证深圳由罗湖开始不断往西发展,房价不断上升,楼盘亦不断升级。


物业愈来愈「豪」
「早年买家对单位品质要求不高,加上发展商利润空间不大,所以不会花很多心思在设计、用料及宣传包装上,所以楼盘最初比较朴实,并以一房两房为主。」郑叔伦表示,随着内地经济愈来愈好,买家购买力愈来愈高,发展商实力愈来愈强大,逐渐由单幢楼发展成屋苑,配套投入更大,还开始有豪宅概念。
他透露,由于中国国情,当初大家对豪宅有所忌讳,只敢说高档住宅,不敢提「豪」字。随着社会愈来愈进步开放,大家对市场化接受程度增加,打破了由商品房发展成豪宅的心理包袱。豪宅的认受度增加,单位也愈起愈大,愈起愈豪。 「香港1,000平方呎(约100平方米)已是豪宅,但深圳的豪宅是二三百平方米以上,甚至有九百平方米的平层单位,真的可以很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