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曾经是全球最大集装箱港口,随着货运环境不断转变,航运业界需要更多元化业务,以开拓商机。香港航商总会最近宣告成立,创会会员之一的林诗键强调,「只要有更多船东和货主,生态圈就会出现。」商会的成立,有助吸引更多船公司扎根香港,引进更多贸易伙伴,包括吸引大宗商品贸易及油公司到来。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航运是必需品。过去30年,货运量每年平均增长3%,需求十分稳定。」林诗键指,全球贸易有90%是通过航运进行,现时约有6万艘1,000吨以上的商船,总价值达到14,000- 15,000亿美元,仍未包括在建船只在内。
以大湾区作部署
香港传统码头业务以集装箱为主,码头实力一般取决于集装箱吞吐量。林诗键指,国际商船队之中,约六分之一为集装箱。除此之外就是运送干货(矿沙、谷物)、湿货(原油及油制成品),以及运送天然气等,这些都是香港缺少的部分。 「香港航运业务,要作双线发展,一方面是传统码头业务,另一方面是高端航运服务业。」
香港货柜码头吞吐量跌出十大,有人指行业开始式微。林诗键认为只是一个演变过程,如连同大湾区的深圳及广州去看,总吞吐量仍是全球第一。所以往后发展要以大湾区整体作为部署,以增加货量及中转运输。而在中短期,绿色燃料会是很大的机遇,政府和业界都应加紧发展。
他解释,绿色燃料并非单纯以船运到港口便可,还需要在岸上设置相关基建配套,同时要面对不同地方的竞争,因此以大湾区作为经营部署,会比单靠香港一地为佳。 「大湾区概念是可行的,深圳盐田港、广州南沙港,加上香港,以大湾区整合去看是可以做到的。」他指,现时已有法律基础配合,只待加快步伐吸引绿色燃料来港。 「只要商家认为经过香港做绿色燃料是合符经济效益,就可吸引更多货柜船到来。」

发展高增值业务
除了货柜码头的「硬件」配套,香港在「软件」的高增值航运业亦具优势。林诗键指,伦敦没有庞大港口,但通过法律、保险及各种金融产品,却成为国际航运中心,人才汇聚,香港同样拥有这些基本条件。
「航运业采用的绝大部分文件,以至诉讼及仲裁的文件,都是应用普通法。」林诗键表示,香港采用普通法,是作为航运中心的一大优势。现时香港已列为国际海运业的仲裁地之一,假设大湾区有公司涉及国际诉讼仲裁,可以在香港开庭,甚至在大湾区用英文及中文双语开庭,帮助他们解决业务上及国际方面的纠纷。
林诗键又指出,航运业绝大部分是以美元结算,香港作为自由贸易港,港元与美元挂钩,美元出入相当方便。加上货运及船只涉及资金庞大,需要进行融资、集资,以及进行大宗交易对冲等,所以航运中心必须与金融中心紧扣。正如国家将香港定位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现阶段需要将贸易融入金融及航运,继续加强优势,三者应一体化发展。

确立船东税基
「虽然船东在国际航运业务取得的利润可豁免征税,但也有地区性交税的概念。」林诗键表示,船队要有地方确立税基。例如船旗注册,主要是巴拿马、利比里亚、马绍尔群岛等低税区地方,香港及新加坡分别排第四及第五。由于香港在税务方面比较稳定及具有国际监管,所以船东也很喜欢在香港注册。
截至2023年9月,已向香港船舶注册处注册的船舶达2,336艘,合计为1.27亿总吨。林诗键指出,香港一直完善商船税基。例如2020年的船舶租赁税务宽减条例,2022年一系列船只管理,经纪、中介人及租务优惠等,全部符合国际惯例。 「船东在香港注册,要交什么税,什么税不用交,一直有法律规范。香港对国际方面的洗黑钱、环保条例的监管也有认可及执行。所以在香港做船东,可享有税务、法律、国际监管的稳定性。」
吸引大宗商品贸易
当船东在香港扎根,就需与货主走得更近,因此香港政府正研究吸引大宗商品贸易的公司在香港扎根。林诗键表示,瑞士、伦敦、新加坡等地有很多大宗商品贸易买卖,以往香港未必很专注,但在现时良好基础下,期望能加把劲吸引相关公司来港。 「当船东和货主比较靠近,就会有更多业务往来,然后相关的配套行业,例如从事法律、金融、保险、船舶经纪、中介人及管理者等都会聚集在一起,令航运业的生态圈扩大。」
林诗键透露,船东会的会员人数曾一度降至只有170家公司,现已回升接近200家。虽然不是所有扎根香港的船东都是船东会会员,但此数据可反映趋势。由香港研究条例工作,向国际社会表达香港注重航运业务,引入相关配套、出台人才政策,都看到政府愿意聆听业界意见,积极扩大行业的生态圈,对行业发展感到鼓舞。
鼓励年轻人投身航运业
航运业以往给人的印象是「行船」,时至今日已有很多高增值的工种可以参与。林诗键指,年轻人可接触船公司在岸上的工作,也有法律、金融、保险等不同工作。他相信只要行业生态圈够大,工作种类够多,年轻人知悉有不同发展,便会投身行业或选修相关科目。 「现时已有基础工种,只欠推广宣传。」他期望更加多年轻人加入行业发展,航运业才能慢慢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