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人视角:为什么香港插班如此火爆?

分享

上周五一大早起床,8点多来到位于小西湾的中华基金中学。在校门口没看到几个人,我与Mia开玩笑,这所学校没什么人来嘛。不想马上被打脸,进校门一看,整个操场已经整齐地排满了插班的学生,周边则围着家长,黑压压的都是人。8点15开始进场,陆续还有学生和家长赶来,不少是带着拉杆箱,专程来香港参加插班考试。Mia这次算起来,今年也已经从杭州飞香港六趟了。
我送完Mia后先回公司上班,巧的是公司地址在柴湾,可以一路步行,穿过蓝湾半岛的商场,沿海边逛到小西湾运动场,再走到嘉业街,十来分钟就到了明报工业中心。当天上午的考试12点半左右结束,我赶回中华基金中学。Mia似乎有些沮丧,数学题目有些偏难,她应该考砸了。我赶紧安慰她,带她去小西湾的海边逛,然后一起在公司一楼的餐厅中饭,饭后又特意带她到公司17楼的资料室,推荐她看当年查先生写的社评。
明报创始人就是一代报人、武侠小说宗师查良镛先生。上周央视播出纪录片《大侠金庸》,共三集,讲述了查先生一生的传奇故事。事实上,我与查先生还有一面之缘。1997年,查先生在浙江大学设立“金庸奖学金”,而我正好在浙大人文学院读研一,很荣幸获得此奖,并代表所有获奖同学上台发言,结束后走到主席台,查先生亲切地与我握手。那一刻,是我一生的荣光时刻。
记得小时候看查先生的武侠小说,看得如痴如醉,爱不释手,但纵观查先生的一生,其实他倾注最大心血的还是明报,而也正是因为有香港这样一个相对自由、法治、繁荣的城市,才给予查先生一个全力以赴创业、施展才华的舞台。查先生在1984年5月出版的《香港的前途:明报社评选之一》一书的封面,非常醒目地用了一个公式:自由+法治=繁荣+稳定,并在全书序言中指出:“封面上那个公式,是本书整个讨论的结论,只有具备「自由与法治」,方能保持「稳定与繁荣」。”“我们认为,香港人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全力争取维持「以自由与法治为基本」的生活方式和制度,以保持香港的稳定与繁荣。”
命运往往扑朔迷离,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大环境,还是对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就人生,起到相当的决定性作用。查先生49年北上,本来有机会在北京工作,但因为他考虑自己自由的个性,不愿被束缚,于是回香港《大公报》工作;但57年反右后却不能容忍报社的左倾而离职,并最终创办明报。今天,无数的内地家长,包括我自己,愿意如此折腾,也许是希望孩子们能生活在一个更自由、公平和法治的环境,追逐并成就人生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