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四天的BIOHK2025香港國際生物科技論壇暨展覽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圓滿閉幕。本次大會以「共謀150歲未來願景」為主題,匯聚了來自中國香港、澳門、內地以及美國、歐洲、澳洲、巴西、日本、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0餘家展商、250餘位演講嘉賓,以及超過10,000名參會者,共同打造了一場高水準、國際化、多維度交融的生物科技盛會。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大會由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盈信泰資本主辦,內容涵蓋人工智能、創新藥、細胞與基因治療、體外診斷、神經科學、投融資等多個前沿領域。會議期間成功舉辦了50多場平行論壇,全面呈現生物科技與醫療創新的最新成果與發展動態。多位國內外院士、世界頂尖科學家及行業領袖發表了重磅演講,充分展現生物科技領域的巨大創新潛力。
大會不僅搭建起學術與產業之間的橋樑,還積極推進資本與創新的對接。生物科技投資峰會及多場路演活動為初創企業提供了國際曝光與融資機會,有效啟動了市場活力。峰會內容涵蓋生物科技產業發展趨勢、跨境投資與合作、併購整合等多個維度。現場氣氛熱烈,投資機構與創新企業積極對接,多家初創公司進行了精彩的IPO路演,顯示出亞洲生物科技領域的活力與潛力。

搭建橋樑 連結市場活力
人工智能(AI)是貫穿大會的核心議題,覆蓋AI製藥、AI賦能傳染病防控、AI精准醫學、AI+傳統東方保健科學等重點方向,並由清華大學聯合主辦「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學的創新突破」論壇。其他多個分論壇同樣反響熱烈,包括「全球監管變局:香港CMPR新時代」、「香港中醫醫院發展論壇」、與《科學》雜誌合辦的「退行性神經疾病主題論壇」,以及蓋茨基金會、共享基金會、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三大機構共同參與的「全球公共衛生論壇」等,吸引了大量專業聽眾。
最後一天特設的「公眾開放日」成為一大亮點。北京大學呂植教授分享了大熊貓保護故事,現場更設置大熊貓互動環節,通過多場科普講座與體驗活動,吸引數千名市民和學生積極參與。有參會學生表示,這次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科學不是孤立的知識點,而是相互關聯的網路,明白了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重要性。「也許有一天,我也能站在科學前沿,為連接不同領域的知識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會嘉賓同樣對大會給予高度評價。新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侯國寶博士感謝BIOHK的各位同仁籌辦如此頂尖的生物科技會議與展覽,有效提升公眾對生物技術的認知。「若非諸位付出的寶貴努力,我們便難以如此清晰地展望科學發展的道路——尤其是這條從香港啟程的征程。」

來年九月再見
BIOHK2025的成功舉辦,充分體現了香港作為國際創科中心的影響力與號召力。據悉,BIOHK2026於明年9月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再度舉行,屆時將以更豐富的議題、更前沿的科技互動和更廣泛的國際參與,攜手全球科技力量,共同邁向人類健康新未來,精彩值得期待!
焦點論壇:推進冷凍電鏡與AI深度融合 助力藥物研發
水木未來與大會共同舉辦「資料即資產:冷凍電鏡構築高價值AI 蛋白結構資料基座,驅動人工智能新未來」為主題的論壇,水木未來CEO郭春龍進行開場致辭,並介紹了公司通過AI與冷凍電鏡技術融合構建生物結構數據基座的戰略布局,他指出該平台已成功將結構解析成本大幅降低,並正在推進萬級智能電鏡網路的全球部署,為AI藥物研發提供堅實數據支撐。
論壇邀請了上海科技大學副教務長、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虞晶怡教授,分享了數據驅動下冷凍電鏡的新流程。他重點介紹了神經輻射場、生成模型與多模態學習等AI方法如何實現對生物大分子結構的高效、智能化解析,並展望了冷凍電鏡基礎模型與蛋白質語言模型、結構預測工具融合形成的閉環研發系統,有望極大加速從基礎科研到藥物開發的轉化路徑。
圓桌會議 共話未來
在首場圓桌會議上,水木未來蛋白與電鏡主任科學家吳楊宇博士指出,結構生物學與人工智能正處於歷史性的交匯點,公司依託全球規模龐大的冷凍電鏡數據平台,正為下一代AI模型提供海量、高保真的蛋白結構數據,奠定科學發現新基礎,顯著加速藥物研發的進程。
來自晶泰科技的固態研發高級專家姚加、英矽智能大灣區負責人潘穎、百圖生科香港創新中心負責人林熠溦以及字節跳動AI科學家王龍瀟,圍繞「何為高質量的生命科學數據」展開討論。嘉賓一致認為,應注重數據的可追溯性、分辨率與構象多樣性,同時強調規模化、標準化及AI可對接性是實現數據閉環的關鍵。
第二場圓桌會議以政企對話形式展開。水木未來AI科學家劉海賓表示,公司正聯合全球頂尖合作夥伴打造AI與冷凍電鏡融合的數據基礎設施,構建從數據生成到建模的智能閉環,持續產出高質量、標準化結構數據,加速AI藥物研發與科學突破。會議匯聚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郭毅可、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黃嵩、香港生物科技協會副主席黃園、弗若斯特沙利文執行總監周明子等多位嘉賓,共議AI與冷凍電鏡基礎設施如何塑造生命科學未來。
論壇共識認為, AI 正成為科研核心引擎,高質量、大規模的科學數據被視為比演算法更為關鍵的基石, 需通過「政研產」協同,構建多元協同、分級開放的世界級數據基座,推進冷凍電鏡與AI深度融合,建立全鏈條平台,加速新藥研發與疾病認知,推動生命科學向精准化、智能化與全球化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