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中文科考生表现阅读理解力堪忧

分享

考评局近日公布今年中学文凭试(DSE)中文科两卷的考生表现,称今年阅读卷难度与去年相近,但考生对文章理解流于笼统及表面。考评局认为,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发展,可能导致学生阅读呈碎片化,无法理解文章深意。
DSE 中文科设两卷,包括卷一阅读、卷二写作。考评局上周二(10 月28 日)上传考生范例,涵盖“上品” 至“不入品” 等示例(见图)。
考评局表示,今年阅读卷考题较往年少,考生有更充足的时间理解文章及整理答案,整体表现与去年相近;但考生语文能力参差不齐,能力高的可提供清晰论点及论据,能力低的可能理解错误,甚至答案与文本矛盾。
该局还称,目前社会充斥大量信息,生成式AI 普及,可能导致阅读呈碎片化及通俗化,加上现代人生活节奏急促,或许难以专注阅读,“更不用说细品文章的意蕴和深意”,并建议考生多思考、多提问等。
过去不少考生认为试卷的文言文部分深奥。今年文言课外篇章选用记述安史之乱、出自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传摘录,讲述张巡和许远死守睢阳城时,士兵先吃茶纸,接着吃马和雀鼠,最后食人,突出二人是迫不得已才食人;另一则是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中的史评,指出任何理由的食人都是大罪。
通鉴史评题目上品示例:爱国与食人功过不能相抵
该部分设6 道题目,考评局称考生在其中两道长题目的整体表现较差。
有题目询问王若虚对张巡、许远两人有何评价,其中属上品的考生指出二人“忠于国家的气节可嘉,但食人的罪过不能因此抵消”,获考评局称赞理解准确。
有被评为下品的考生作答时,仅集中说明二人“不仁”,未讨论作者是否认为二人是“忠臣”,考评局称这种论述较为片面。
另一道长题目询问王若虚如何反驳有人以“国家为重” 来为张巡、许远食人的行为辩解。
考评局称,题目考核的关键在于是否理解文中“为己与为国等耳,天下只有一个是” 这句话的含义,指出不少考生不明白句中“等耳” 指“同样不是可食人的理由”。
有被评为上品佳作的考生作答时称“为自己与为国家食人充饥都是一样的,因为天下只有一个正道,就是不能杀人来为自己充饥”,考评局评语指该考生阐述清晰。
该局称,大部分考生作答时引用“守城之事小,食人之事大” 一句,解释守城比食人属于“小事”,但考评局表示这并非反驳的主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