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自助和教育,公認是最有助於社會並有助於他人的慈善行為,與其局限於物質、金錢上的援助,倒不如透過教育,讓知識來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因為這個改變所影響的,不光是個人,不光是一個家庭,而是幾代人的命運,甚至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
在廣東省佛山巿順德區北滘鎮,有一所私立(民辦)的慈善高級中學,是全國第一間「純慈善、全免費、全寄宿」學校,創辦不過短短18年,已改變了3千多名貧困學子的命運,得以繼續學業,在社會不同的地方發光發熱;當中碩士803人,博士141人;出國深造的有108人,其中28人來港升讀大學,更有人留港發展,成為業內精英。這間「國華紀念中學」曾入選北大選出的全國211所頂級中學榜單,口碑相傳,隱然已成了灣區名校。你對這所慈善中學,又認識多少?
Presented by: WAW Creation
教育,為人帶來希望、放眼未來。
「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名言。在教育過程中,受教者,除了吸收多元知識,還能使頭腦更充實、視野更擴闊、心靈更敞開,為自身甚至社會締造無限可能。教與學的密切互動,生命影響生命,是最可貴之處。辦學,就是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實踐。讓需要幫忙的人,不再依賴他人而自助自主,培養獨立建立自信;更重要的是,為社會帶來深遠的正向影響。
上述的「國華紀念中學」,無疑正在發揮著這個功能,就讓我們以「學生」的角度,掀開其神秘面紗。
入學條件:家境貧困且成績優異
要怎樣才能成為「國華」的學生?這所2002年創辦的高中,面向全國招生,入讀基礎標準是家境貧寒但學習成績優異,而「純慈善、全免費、全寄宿」的三年高中生活,則指免除在校學生的一切學習和生活費用。此外,當畢業生升讀大學以至碩士博士時,校方仍會全力提供獎學金支持!
誰是創辦人?
世上沒有免費午餐,更遑論是學費、生活費全免的學額!
善人是從哪裏來的?機會又是怎樣出現的?
國華紀念中學的創辦人,原來是中國地產發展商碧桂園創辦人楊國強,他向來低調,但相信大家對他並不陌生。說起創校緣由,其實便是「用知識改變命運」,他更希望學生們能夠抱持「以奉獻社會為終生追求;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精神,並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
企業慈善家——助學興教的同道者
眾所周知,沽名釣譽的偽善者,只說不做;貫徹實幹的慈善家,身體力行。對港人而言並不陌生的企業慈善家,有一生低調儉樸的慈善家田家炳,也有廣為人知的娛樂大亨邵逸夫。
田家炳生前以推動教育事業為己任,曾傾囊辦學,成立田家炳基金會,致力捐款發展教育。受惠於他的大、中、小學、專業學校及幼稚園,多不勝數,有「中國百校之父」之譽。據知其興學原因之一,是少年時因父早逝被迫輟學的遺憾,令他確切明白教育對個人的成長和創業有多麼重要,因而對教育事業不遺餘力,希望以己之力幫助有需要的人,也盼望以身作則鼓勵更多有能力的人。
至於邵逸夫,一直慷慨捐助慈善,無論是高等學府或是基礎教育方面,持續捐款數以十億計,受惠的學校數千所,「逸夫樓」和「逸夫學校」遍佈全國各省巿,同樣,他亦是透過邵氏慈善基金對教育事業進行資助與管理,並確保受助的辦學機構和團體得以長期持續營運。
作為企業慈善家的同道者,楊國強有點不同,你會發現,無論是扶貧或教育,他更強調親身投入,國華便是其中一個例子。據不少畢業生回憶,每個月都會見到「楊叔叔」來國華,他會關懷大家並一起聊天,而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不時強調「對人好,對社會好」和「努力讀書,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有用的人。」的精神。
飲水思源 扶貧辦學
出身草根階層的楊國強,直言「18歲前沒穿過鞋子」,要透過助學金資助才得以繼續學業,及後憑個人努力開創事業;所以,當事業初成,他已決定要幫助他人擺脫貧困,實現人生。在眾多的慈善工作中,楊國強認為,最務實最徹底最有效的,是助學和教育,「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不但有利於自我發展,且具可複製及持續性,既治標又治本。也因此,早於1997年他已捐出第一筆善款資助貧困的大學生,試著實踐他的助學大計。其後, 每年維持捐贈1 0 0 萬元(人民幣,下同),從無間斷。據資料統計顯示,他歷年所投放在慈善事務的金額,迄今已超過87億元。
創辦國華 助學念兄
但始終,要如何去運行一個持續長效的機制呢?抱着要幫助更多貧困學子的初衷,於2002年,楊國強與女兒楊惠妍投入了當時他們所有財產的一半──2.6億元,創辦了中國唯一一所全免費的民辦高中學校,為貧困學子們提供免費接受教育的機會和優質的學習環境。
學生自報考開始起,直至大學本科或碩士、博士畢業,學費、生活費、交通費以至各項雜費等全免,一切的基本生活用品,都由學校免費提供。楊國強對國華的投放,迄今投入已逾6億元。
此外,學校取名「國華」,原來是為了紀念他哥哥楊國華,因國華從小便對國強關顧有加,並悉心教導他待人處事。校牌上「國華」兩字,便是國華手書。對楊國強而言,國華紀念中學,夾雜了他對社會回饋的抱負和對兄長恩情的懷念。
一直強調感恩和「奉獻社會,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楊國強,曾在一個訪問中指出:「在我看來,人的偉大不在於賺了多少錢,而在於他能照亮多少人,並把這份亮光一代一代傳遞下去,只有這樣,慈善事業才是可持續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是整個人類社會,需要的正是這種生生不息的成長,代代相傳的善良。」
楊國強的初心,國華畢業生並沒有忘記,除了日常中的實踐,他們更自發成立一個校友基金會,幫助其他更需要幫助的師弟師妹,以行動去延續學校的精神,務求將創辦人的心願——把照亮人的亮光一代一代傳遞下去。
人才培育 各展所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入讀國華後改變了命運的畢業生,短短十八年來不計其數,之後繼續升讀大學,完成學業後在法律、科技、金融、教育等各個行業幹出成績的,大不乏人。創校迄今,國華共接收了3,260名處於輟學邊緣的學生,截至2020年學年,在校生有494人,畢業生2,582人,共「產出」了碩士803人,博士141人,出國深造的有108人,另有28位畢業生更曾來港升讀,包括香港大學及理工大學等。
「立志、修身、博學」的畢業生
要了解一間學校,最直接的莫過於看他為社會打造了哪些人才。
國華的學生,全都出身極為貧困的家庭,來自五湖四海;教師們亦然,不少更屬當中翹楚,只因國華的建校初衷和目標感召而來。有畢業生憶述,「國華」使他對世界、社會了解更多,學習亦提升到不同高度。而導師們和校方的關懷,也總是默默地滲入生活之中,雖然沒有甚麼驚天動地的事情發生,但總能確切地感受到那一份關顧和溫暖。校訓中的「立志,修身,博學,報國」以及創辦人所提倡的「以奉獻社會為終生追求」,更無聲地融入了他們的血液之中。
經過努力和奮鬥,國華的畢業生各有發展。今時今日,他們不但立足於各自行業,為社會作出貢獻,更心懷感恩之心,傳承「對人好,對社會好」的精神。
企業家:王永錕
王永錕,來自黑龍江,2006年考進哈爾濱工業大學,致力於機械人研究,2015年碩士畢業後,創立了斯坦德機器人(深圳)有限公司,並於2019年入選《福布斯》30位30歲以下精英;以企業家的身份服務社會,更不忘回饋社會,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捐助。
大學助教: 冀曉宇
來自河北國家級貧困縣的冀曉宇,2006年畢業後,考上了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及儀器科學學院,之後獲得香港政府獎學金,在香港科技大學完成博士學位,是物聯網專家,曾任職華為,現於浙江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一職,以作育英才為己任。
義教老師: 楊少敏
2011年入讀的楊少敏,其後考上了華中科技大學化學系,2018年畢業,主動前往廣西鄉村支援落後地區中小學教育工作(又稱義教),走在教育脫貧第一線,至今已兩年。
醫生: 蔡瑩
蔡瑩,國華畢業後於2008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畢業後投身護理行業,以其專業救急扶危。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期間,更主動申請前往疫區服務,無懼無畏。
香港專業界: 「阿野」
來自黑龍江的「阿野」(化名),於國華完成三年高中課程後,先後於內地和香港兩地求學,現留港工作,以其專業所學,服務社會,亦不時為有需要的人捐款捐物,沒有忘記感恩社會和「對人好,對社會好」的國華理念。
薪火相傳「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國華畢業生的真實個案,再次證明即使出身清貧,只要有機會,加上自己的努力、毅力,絕對可以改變命運。而三年的國華高中生活,不單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跑道,更幫助他們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我們可以發現,今天的一眾國華畢業生,無論在甚麼業界發展,他們並沒有忘記曾經受到的幫助,在日常生活中亦不時進行捐贈和幫助他人,更一直理解和實行這種觀念:給予他人相同的機會,把所學全部奉獻,作為對社會最大的回報。
據知,有畢業生中有這樣一個說法:「國華人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堅持個人的價值觀,不要因環境而改變,勿以小善而不為。在日常生活,時刻謹記並踐行「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的理念。
微電影《國華的孩子們》生命影響生命
《國華的孩子們》是一部根據國華紀念中學畢業生真實故事改編的微電影,自發佈後,在國華學子中廣為流傳。由於影片根據真實人物故事改編,不少國華人都深感共鳴,更引起熱議。而作為「局外人」,亦可以從中發現社會真實的一面,並從中感受到教育對社會的重要,生命影響生命的價值。
影片採取時空交錯的敍事手法,一開始是企業家王永錕在朋友圈看到支教老師楊少敏發的照片,讓他起了捐贈的念頭。但在捐贈儀式上,楊少敏發現學生陳小天沒有露面,原來陳小天在外打工的父親失聯已兩個月,家裏沒了收入來源,境況艱難,小天決定輟學出外打工賺錢。
話分兩頭,小天爸爸的失聯,是兩個月前生了病,並轉入了醫生蔡瑩所在的醫院。在蔡瑩和同事努力下,小天爸爸逐漸好轉。就在小天計劃離家出走的那天,蔡瑩幫小天爸爸往家裏寄了生活費,更和家人取得聯繫,鼓勵小天繼續完成學業。影片最後帶出,王永錕、楊少敏和蔡瑩.原來都是國華紀念中學的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