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別人做過什麼?  ●張 欣

分享

有一個同事還蠻有才華的,但是混得不太好就是挺孤家寡人的那種,沒有什麼朋友,大家對她都客客氣氣地敬而遠之。

主編:潘耀明

執行編輯:張志豪


有一次她跟我聊,覺得這個社會根本容不下天才,空有一身好鋼別說刀刃就是刀背都用不上,總之就是高處不勝寒。的確現在有一種說法就是我的美麗阻礙了我,我的才華阻礙了我,我的優點讓我得到的是不公的待遇。

果真如此嗎?我對同事說,有許多事情並沒有想像的那麼複雜,比如說人情世故固然是門大學問,落到實處也就是「你為別人做過什麼?」尤其是那些沒有利益關係的事,那些純粹是幫助別人的事,你做過多少,哪怕是一件也可以。

同事想了想說,這不就是交換嗎?

我說是啊,交換並不低級,你想得到別人的認可沒錯,但是大家也同時認可沒有免費午餐的道理,如果什麼都不想付出只是覺得別人應該前來朝聖,是不是有點想多了。

這些年我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就是有許多有才華的人,優點非常顯著的人,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只要與其個人的利益相關,就會用百分之百的精力把它完成得很好,可是一件與己無關的事比如是半公益性質的事肯定會熱度銳減,總是顯得有一搭沒一搭的甚至秒變甩手掌櫃。

好吧,那我也來功利地說,沒有即時回報的事就真的不值一做嗎?當然不是,我們所說的人緣、人脈、紅利、福報無一不來自無私的努力和付出,要知道有利益關係的事並不是人情而是本分,只有純粹的「利他」才是一種積累。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的人辦事好像特別容易,看上去難度挺大的事也能辦成,輪到我們就是區區小事最終都是以失敗結束。這是為什麼呢?無非就是這些人的積累達到了一定的量就會起到質的轉變。

也許他們做足了功課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做了也不說,是一種美德。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不需要別人幫助的,也不是所有欠你人情的人都會反過來幫助你,但是人生的大方向就是你應該或者必須為別人做點什麼,就像愛需要表達,就像祝福需要呈現,就像我們常說的順水人情,只要做了都是一種積累,都有可能以另外的方式回報你的人生。

所以無論我們的人生處於哪個階段,也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應該盡可能為別人做點什麼,父母、家人、朋友只要是自己之外的人都算。

經常聽到有人說我給爸爸媽媽換了一套大房子、我打工資助弟弟妹妹上完了大學、朋友失戀我陪她聊了一個晚上、我要到醫院去看剛手術了的同事等等,哪怕是用了抱怨的口氣我也從中聽到了自豪,我對這樣的人總是高看一格,他們憑藉一己之力發光發熱不僅搞掂自己還能幫助別人,這樣的人一般都不會懷才不遇、孤芳自賞,通常人生之路會走得更輕盈一些。

所以如果上帝問我們這一生是希望給予還是得到的時候請謹慎回答,因為只想得到有可能真的領取一張乞丐證。

(作者為廣州市作家協會主席。)


敬 畏  ●胡燕青

昨天看了一個油管視頻,那是一個英俊白人在訪問一個光頭的小灰人(一種傳說中的「外星人」)。那和《魔戒》中的咕嚕一樣醜而且一絲不掛的傢伙。引用此片的是老高和小茉。

小灰人說他來自未來的地球,但並非外星生物,而是人類的後裔進化而成的。嗯,我一聽,就知道又是未來人這一套,目的是用偽科學否定上帝。他這麼醜,竟用「進化」一詞來描述自己,我不禁失笑。果然,沒多久他就扯到人類智力的「大躍進」,那就是未來人類不再須要信任何宗教。

人類脆弱,容易陷入迷惑。我們的脆弱包括了身體和智力的不逮。我們跑不過自己的小狗,爬不上猴子睡覺的矮樹,跳不過青蛙和貓蝨,走沙漠得靠駱駝照顧,遇溺時得靠海豚來救。老高說動物都不拜神,故為強者,人拜神,實是弱者。

但人拜神,並不是因為脆弱,反是因為對自身脆弱的深刻認知。這一方面鼓勵我們學習和發明,一方面帶引我們變得謙卑,對更偉大的心靈衍生敬畏。

敬畏是獨對星空、面朝大海和登高遠望時必然產生的情懷。天地之間,人的渺小盡現。世界並非浴缸,你一個人佔得來、霸得住的。正因為敬中有畏、畏中有敬,人類才恰如其分地在造物主面前行事為人,心服口服地敬拜祂。人定勝天的主張是深刻的恐懼孕育出來的助威吶喊,只是個戰鬥口號,證明我們尚未懂得「恐懼」和「敬畏」的分別。愛裏沒有懼怕,卻有敬畏。人心有敬畏之情,乃是恩賜。沒有敬畏,何來道德?沒有敬畏,為何慎獨?沒有敬畏,何必誠信?沒有終極的聖潔大能者,何來敬畏?

何況,我們雖然脆弱,卻有勇氣承認和正視自己的脆弱。但脆弱和恐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客觀的脆弱或可以導致害怕,但也可以帶來智慧。

家父臨終前,我問他是否不信有上帝,只信科學,他用力點頭。接着我又問他是否覺得冥冥中有主宰。他深思一陣,又點頭。這讓我知道其實大部分無神論者其實只是未嘗試尋求創造主的人。小灰人視頻,就是要我們不承認上帝,這和《聖經》所描述的撒旦路數一模一樣。

那條黑白片拍得太清,其特技也太好,比一九六九年登月那個完美得多了。若要我進化成那個小灰人,我寧願退化了。起碼,人類歷史上有不少偉大的思想家,能超越者寥寥可數,光數算中國的就已經太可觀了。

(作者為香港作家。)


城市記錄有時奇奇怪怪  ●胡洪俠

上世紀八十年代深圳特區初創之時,原寶安縣人口不足三十萬人,其成規模的高速發展端賴於持續大規模的移民。首批兩萬多解放軍工程兵就地轉業之外,彼時成群湧入深圳的移民群體,首推潮汕人。眼下生活在深圳的潮汕籍人士已經有四百多萬,潮菜也因此成為今天深圳飲食文化中的一脈主流。

香港佳寧娜集團一九八八年跨過深圳河來深圳攻城略地,引領了深圳潮菜高檔化、時尚化潮流。不過,既然有幾十萬潮汕人早就在特區安營紮寨,第一家潮汕風味餐廳又是哪家?

此事說來有趣:在寫於二○二一年十月的那篇〈深圳人的潮味軌跡〉文章裏,汕頭潮菜大師鍾成泉先生轉述他師兄弟的回憶說,深圳第一家有規模、上檔次的正規潮菜餐廳,要算汕頭人老闆陳煥榮先生一九八四年在東門南塘匯食街創辦的榮華餐廳。

循此線索,我即去深圳報業集團數據庫查「榮華餐廳」,結果並無相關文獻。而在潮菜大師們的記憶中,這家餐廳卻熱鬧得很:「當時餐廳聘請全國十大名廚之一的潮州菜大師朱彪初師傅為總顧問,大廚則有汕頭名廚劉文程師傅、蔡孝文師傅;同時又聘請滷味世家傳人紀楚浩先生為該餐廳滷味檔師傅……陣容強大,出品正宗,有潮州大裙翅、油泡角螺、大龍蝦、活鮑魚等生猛海鮮,還有鹵鵝、魚飯、蠔烙、水晶球、反沙芋磚及金瓜芋泥等一批純味潮菜潮味……。」

我在數據庫裏倒是查到,有一家名為「潮汕酒家」者,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在《深圳特區報》做了即將開業的廣告。另據一九八五年報上的一篇評論說,原來的「潮汕酒家」,由於與「吵散」諧音,婚宴、會友、會議、洽談生意的人,都嫌兆頭不好,不太光顧,以至顧客稀落,後來更名為「喜相逢」,生意才有所轉機。

我又查到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六日的一篇報道說:「『喜相逢』開張四月餘,盈利四萬五,原因是堅持『以中低檔為主』,聘請香港名廚主灶掌勺,經營馬來西亞的『沙爹牛肉』、香港的『金牌霸王雞』和潮汕小菜等名肴。」

至此似乎可以明白:主流媒體上避而不提的「榮華餐廳」的確是深圳早期正規潮菜門店之一;而那家名為「潮汕酒家」的餐廳,雖然做過廣告,開張營業,後來「吵散」了;更名之後的「喜相逢」雖然由報紙發了盈利「喜報」,不過看其出品,「潮汕小菜」已是點綴,早早打出的「潮汕酒家」旗幟名實已然雙雙不存。

一家菜館的城市記錄尚且如此奇奇怪怪,研究城市文化演變的人,真要同時睜大好幾雙眼睛才行。

(作者為深圳報業集團副總編輯、《晶報》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