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别人做过什么? ●张欣

分享

有一个同事还蛮有才华的,但是混得不太好就是挺孤家寡人的那种,没有什么朋友,大家对她都客客气气地敬而远之。

主编:潘耀明

执行编辑:张志豪


有一次她跟我聊,觉得这个社会根本容不下天才,空有一身好钢别说刀刃就是刀背都用不上,总之就是高处不胜寒。的确现在有一种说法就是我的美丽阻碍了我,我的才华阻碍了我,我的优点让我得到的是不公的待遇。

果真如此吗?我对同事说,有许多事情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复杂,比如说人情世故固然是门大学问,落到实处也就是「你为别人做过什么?」尤其是那些没有利益关系的事,那些纯粹是帮助别人的事,你做过多少,哪怕是一件也可以。

同事想了想说,这不就是交换吗?

我说是啊,交换并不低级,你想得到别人的认可没错,但是大家也同时认可没有免费午餐的道理,如果什么都不想付出只是觉得别人应该前来朝圣,是不是有点想多了。

这些年我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就是有许多有才华的人,优点非常显著的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只要与其个人的利益相关,就会用百分之百的精力把它完成得很好,可是一件与己无关的事比如是半公益性质的事肯定会热度锐减,总是显得有一搭没一搭的甚至秒变甩手掌柜。

好吧,那我也来功利地说,没有即时回报的事就真的不值一做吗?当然不是,我们所说的人缘、人脉、红利、福报无一不来自无私的努力和付出,要知道有利益关系的事并不是人情而是本分,只有纯粹的「利他」才是一种积累。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办事好像特别容易,看上去难度挺大的事也能办成,轮到我们就是区区小事最终都是以失败结束。这是为什么呢?无非就是这些人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的量就会起到质的转变。

也许他们做足了功课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做了也不说,是一种美德。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不需要别人帮助的,也不是所有欠你人情的人都会反过来帮助你,但是人生的大方向就是你应该或者必须为别人做点什么,就像爱需要表达,就像祝福需要呈现,就像我们常说的顺水人情,只要做了都是一种积累,都有可能以另外的方式回报你的人生。

所以无论我们的人生处于哪个阶段,也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尽可能为别人做点什么,父母、家人、朋友只要是自己之外的人都算。

经常听到有人说我给爸爸妈妈换了一套大房子、我打工资助弟弟妹妹上完了大学、朋友失恋我陪她聊了一个晚上、我要到医院去看刚手术了的同事等等,哪怕是用了抱怨的口气我也从中听到了自豪,我对这样的人总是高看一格,他们凭借一己之力发光发热不仅搞掂自己还能帮助别人,这样的人一般都不会怀才不遇、孤芳自赏,通常人生之路会走得更轻盈一些。

所以如果上帝问我们这一生是希望给予还是得到的时候请谨慎回答,因为只想得到有可能真的领取一张乞丐证。

(作者为广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敬畏 ●胡燕青

昨天看了一个油管视频,那是一个英俊白人在访问一个光头的小灰人(一种传说中的「外星人」)。那和《魔戒》中的咕噜一样丑而且一丝不挂的家伙。引用此片的是老高和小茉。

小灰人说他来自未来的地球,但并非外星生物,而是人类的后裔进化而成的。嗯,我一听,就知道又是未来人这一套,目的是用伪科学否定上帝。他这么丑,竟用「进化」一词来描述自己,我不禁失笑。果然,没多久他就扯到人类智力的「大跃进」,那就是未来人类不再须要信任何宗教。

人类脆弱,容易陷入迷惑。我们的脆弱包括了身体和智力的不逮。我们跑不过自己的小狗,爬不上猴子睡觉的矮树,跳不过青蛙和猫虱,走沙漠得靠骆驼照顾,遇溺时得靠海豚来救。老高说动物都不拜神,故为强者,人拜神,实是弱者。

但人拜神,并不是因为脆弱,反是因为对自身脆弱的深刻认知。这一方面鼓励我们学习和发明,一方面带引我们变得谦卑,对更伟大的心灵衍生敬畏。

敬畏是独对星空、面朝大海和登高远望时必然产生的情怀。天地之间,人的渺小尽现。世界并非浴缸,你一个人占得来、霸得住的。正因为敬中有畏、畏中有敬,人类才恰如其分地在造物主面前行事为人,心服口服地敬拜祂。人定胜天的主张是深刻的恐惧孕育出来的助威呐喊,只是个战斗口号,证明我们尚未懂得「恐惧」和「敬畏」的分别。爱里没有惧怕,却有敬畏。人心有敬畏之情,乃是恩赐。没有敬畏,何来道德?没有敬畏,为何慎独?没有敬畏,何必诚信?没有终极的圣洁大能者,何来敬畏?

何况,我们虽然脆弱,却有勇气承认和正视自己的脆弱。但脆弱和恐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客观的脆弱或可以导致害怕,但也可以带来智慧。

家父临终前,我问他是否不信有上帝,只信科学,他用力点头。接着我又问他是否觉得冥冥中有主宰。他深思一阵,又点头。这让我知道其实大部分无神论者其实只是未尝试寻求创造主的人。小灰人视频,就是要我们不承认上帝,这和《圣经》所描述的撒旦路数一模一样。

那条黑白片拍得太清,其特技也太好,比一九六九年登月那个完美得多了。若要我进化成那个小灰人,我宁愿退化了。起码,人类历史上有不少伟大的思想家,能超越者寥寥可数,光数算中国的就已经太可观了。

(作者为香港作家。)


城市记录有时奇奇怪怪 ●胡洪侠

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圳特区初创之时,原宝安县人口不足三十万人,其成规模的高速发展端赖于持续大规模的移民。首批两万多解放军工程兵就地转业之外,彼时成群涌入深圳的移民群体,首推潮汕人。眼下生活在深圳的潮汕籍人士已经有四百多万,潮菜也因此成为今天深圳饮食文化中的一脉主流。

香港佳宁娜集团一九八八年跨过深圳河来深圳攻城略地,引领了深圳潮菜高档化、时尚化潮流。不过,既然有几十万潮汕人早就在特区安营扎寨,第一家潮汕风味餐厅又是哪家?

此事说来有趣:在写于二○二一年十月的那篇〈深圳人的潮味轨迹〉文章里,汕头潮菜大师钟成泉先生转述他师兄弟的回忆说,深圳第一家有规模、上档次的正规潮菜餐厅,要算汕头人老板陈焕荣先生一九八四年在东门南塘汇食街创办的荣华餐厅。

循此线索,我即去深圳报业集团数据库查「荣华餐厅」,结果并无相关文献。而在潮菜大师们的记忆中,这家餐厅却热闹得很:「当时餐厅聘请全国十大名厨之一的潮州菜大师朱彪初师傅为总顾问,大厨则有汕头名厨刘文程师傅、蔡孝文师傅;同时又聘请卤味世家传人纪楚浩先生为该餐厅卤味档师傅……阵容强大,出品正宗,有潮州大裙翅、油泡角螺、大龙虾、活鲍鱼等生猛海鲜,还有卤鹅、鱼饭、蚝烙、水晶球、反沙芋砖及金瓜芋泥等一批纯味潮菜潮味……。」

我在数据库里倒是查到,有一家名为「潮汕酒家」者,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在《深圳特区报》做了即将开业的广告。另据一九八五年报上的一篇评论说,原来的「潮汕酒家」,由于与「吵散」谐音,婚宴、会友、会议、洽谈生意的人,都嫌兆头不好,不太光顾,以至顾客稀落,后来更名为「喜相逢」,生意才有所转机。

我又查到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六日的一篇报道说:「『喜相逢』开张四月余,盈利四万五,原因是坚持『以中低档为主』,聘请香港名厨主灶掌勺,经营马来西亚的『沙爹牛肉』、香港的『金牌霸王鸡』和潮汕小菜等名肴。」

至此似乎可以明白:主流媒体上避而不提的「荣华餐厅」的确是深圳早期正规潮菜门店之一;而那家名为「潮汕酒家」的餐厅,虽然做过广告,开张营业,后来「吵散」了;更名之后的「喜相逢」虽然由报纸发了盈利「喜报」,不过看其出品,「潮汕小菜」已是点缀,早早打出的「潮汕酒家」旗帜名实已然双双不存。

一家菜馆的城市记录尚且如此奇奇怪怪,研究城市文化演变的人,真要同时睁大好几双眼睛才行。

(作者为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晶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