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二○二三年三月十至十二日,《毛俊輝‧粵劇情》於高山劇場新翼演藝廳公演,由「戲劇教父」毛俊輝與香港藝術節再度合作,內容改編三段經典折子戲,用三種改編方向表演,為活化粵劇再獻新猷。
演出結束後,Mandy帶着我奔向高山劇場的後台。人稱「毛Sir」的毛俊輝導演,當時正在和一位主創人員興致勃勃的講話,像是討論着剛剛演出的表現,不便打擾,趁着空檔我到化妝間和演出的小夥伴寒暄了幾句,小跑回來時毛Sir在吃一隻香蕉,他向我們不好意思的打招呼,說不要介意他的失禮。
這一幕顯得特別熟悉,去年七月在文化中心,毛Sir為香港文聯導演《鐘聲迴響》的文藝晚會,他也是這樣專注到忘了自己的疲勞和飢餓,工作人員不停提醒他吃飯,他匆匆走到後台扒了幾口飯,又匆匆而去。
這種全神貫注、傾盡全力,實在感染。
剛剛見面打完招呼,毛Sir立刻問:「你覺得演出怎樣?但說無妨!」
這還用說,當然是好看、好看、好看。其實,看過毛Sir導演或演出的話劇不少,這卻是我第一次欣賞他導演的粵劇。他在二○一八年和二○一九年曾經導演《百花亭贈劍》,以創新方式演繹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受,也在粵劇界帶來思考和回響。那時未能欣賞,心中的小小遺憾今日才能彌補。
毛Sir會說故事
演出絕對是精彩的。毛Sir人稱「戲劇教父」,是個會講故事的人。作為藝術家,一方面要表達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悟,他更考慮到觀眾的思維,讓觀看者能夠理解故事的陳述,進入故事的情感。
今次的演出是新編的三台經典折子戲,故事各不相同,但都圍繞一個「情」字,折子戲的呈現方式竟然讓人感覺連貫得很。
《藏舟一夜》中田玉川(洪海飾)與漁女胡鳳蓮(曉瑜飾),在患難中心意觸碰而定下海誓山盟,舞台布置相對簡單,但配合背景影像的切換以及燈光效果,渲染出獨特而細膩的感情進展;孝莊(林芯菱飾)和多爾袞(衛駿輝飾)的故事耳熟能詳,《密誓背後》以一個場景,將政治角力和情感糾葛一層層展現出來,是另一種「情」的展現,是權力、取捨、相知相惜又相忌的複雜情感;《我的窺醉》很特別,現代女孩Linda(林穎施飾)夢境中遇見古代的趙汝州(王志良飾),改編自唐滌生經典《蝶影紅梨記》,選擇從一個現代女孩子的視角來投入山東才子趙汝州和汴京名妓謝素秋的故事。
原來這就是「粵劇情」,粵劇中所表現出的不同形勢的情感,也是毛Sir對粵劇赤熱的情懷。
毛Sir也善於發掘演員的不同面,幾位年輕的演員也是我多年的朋友,她們演出的角色多有個人特色,樣貌和性格都乖巧伶俐的芯菱可以塑造出端莊且極具政治手腕的孝莊,唱功上也是與平日不同的充滿霸氣,而印象中一直是大女主的穎施可以演繹出一番調皮靈動,讓觀眾也跟隨着他們的情感進入劇情。
坐我鄰座的是有名設計師也是藝術家的劉小康老師,他分享說:「三場折子戲改變為三個短篇故事,每個都有起承轉合,觀眾雖然不知道全劇的內容,但都能投入折子戲,看得津津有味。」這是毛Sir講故事的高超之處。
粵劇的創新
可能大家不知道,在香港,每年演出最多的藝術種類就是粵劇,從戲曲中心的殿堂到民間為慶祝神誕而舉辦的神功戲,這門文化藝術可謂是深入民心。但觀眾年齡漸長,也存在行業希望傳承和突破的掣肘。
來到香港之後,才接觸到粵劇這門藝術,也讚歎於這個傳統的文化藝術形式,將唱、做、念、打很全面的融合在一起,其中忠孝節義的故事和優美的語句,都是中國文化底蘊和中國精神的最好載體。粵劇這東西,更是超越了藝術,和民間信仰、傳統節慶和生活方式連接在一起,成為香港人的文化底蘊。
在二○○九年,粵劇正式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香港首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受到政府和民間的重視。
是不是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喜歡粵劇(或其他形式的戲曲)呢?也許年紀大些了我就會知道。
毛Sir說﹕「戲曲如果停留在過去的模式,始終很容易和現代的社會和生活脫節。」二○一八年,毛Sir與香港藝術節合作《百花亭贈劍》,當時也獲得讚譽,到二○一九年又重做。今次《粵劇情》的嘗試,更有將戲劇和戲曲結合的味道,短短的折子戲也可以引人入勝,以吸引更多年輕人、新觀眾。當然,還有劇本故事的改編,到表演手法、音樂處理、舞美設計等新意,觀眾未必需要知道背後的精心籌備,卻可以享受和滿意觀看演出的體驗。
創新和傳承是永久的過程,粵劇作為文化藝術或生活方式,還在不斷探索它的藍海。
(圖片由傅曉提供。作者為香港作家聯會理事、字遊網執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