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大批原來留在香港的左派文化人紛紛撤退返回內地,因而造成香港文壇一度青黃不接。一九五○年初,香港市面出現一本名為《天底下》的週刊,由孟君(原名馮畹華)女士主編。孟君之前在廣州《環球報》設《浮生女士信箱》,並連載小說《拂牆花影》,大受讀者歡迎。四九年內地政局轉變,孟君挾着著名文藝小說作家之名南下香港主辦《天底下》,甫登場便先聲奪人。名作家慕容羽軍形容《天底下》是「四十年代末期、五十年代初期(香港)唯一形神俱健的刊物」。這段時期香港文壇短暫的真空,便是由孟君主編的《天底下》填補。
主編:潘耀明
執行編輯:張志豪
《天底下》的書寫語言是清一色語體文,比照當時香港報紙副刊流行的文言文或三及第文字,大異奇趣。《天底下》開辦初期,孟君不敢把週刊的格調定得過高,她兼收文學、科學常識、生活綜合知識,並由她本人主持「孟君信箱」,替男女讀者解答疑難。雜誌很快便為市場接受,孟君信心增強,文學作品所佔篇幅愈來愈多,《天底下》當年的作者,不少後來成為香港文壇名家。例如,《天底下》第六十二期便有「秦可」的作品〈鯉魚門的霧〉,首次登場的〈鯉魚門的霧〉後來成為香港文學的經典。秦可就是後來享譽文壇的舒巷城。秦可的文章多次出現在《天底下》,筆者手上十期的《天底下》,秦可的作品便出現了三次,例如第三十七期的小說〈玻璃窗下〉;第四十四期的小說〈墓前〉;第四十一期翻譯自美國女詩人Millay的〈商籟一首〉。秦可在《天底下》的作品遠不止此數,要研究早年的舒巷城,《天底下》是很重要的參考刊物。
孟君身為《天底下》主帥,加上已是成名作家,捧場者眾,因此每期都由她提供兩篇小說,另外又要主持編務和解答讀者來信,忙得不可開交,後來邀得慕容羽軍參加編務,俊人(陳子雋)、徐訏加入成為主要作者,《天底下》辦得更出色,可惜出版了第八十八期後便結束。因為人事問題,孟君主編完第六十六期時已離開《天底下》,轉到藝美圖書公司負責《知識》半月刊編務。
孟君是多產作家,先後出版了一百多部小說。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九日在瑪麗醫院逝世。著名時裝設計師劉培基在自傳中透露,孟君是他的母親。
(本文圖片由鄭明仁提供。作者為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