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篇  ●潘耀明

分享

在籌辦「創建『文化大灣區』計劃」,我們通過種種努力,邀請了大灣區三十二個文化團體、高等教育機構作為合辦或協辦單位,其中包括大灣區作家協會、傳媒、大學,整合了大灣區文化社團,陣容鼎盛。相信這是大灣區文化建設最具規模的一次融合……

這一年,因添了《明月灣區》這一爿園地,在同人努力耕耘之下,終於長出斑斑駁駁的花卉,逐漸形成氣候。一年將盡,離收成還有一段路,已要落幕告終。

大抵兩年前某日,我與香港藝術發展局(下稱「藝發局」)時任主席王英偉先生談到廣東因應國策,於二○一九年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其後出版《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期刊,再後在深圳、澳門舉辦「大灣區高端文學論壇」,蔚為盛事,香港當局對此卻無動於衷。後來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但是,文學這一塊卻原地踏步,泛不起微瀾。

我曾在多個場合說過,從過去港英政府到香港特區政府,對香港文學一直採取漠視的態度,套劉紹銘教授的話,香港作家一直是屬於弱勢社群。以藝發局為例,馬會每年撥給藝發局逾兩億元,攤分給文學界的資源還不夠一個零頭,早年先是撥給四百萬,再後是七百萬,現在是一千萬,杯水車薪,可謂不成比例。

當局的文化政策是把大部分資源放在表演藝術,舞台上的表演畢竟熱鬧得多了,殊不知,許多電影、戲劇等表演藝術都是改編自原創文學。文學是文化藝術的靈魂,香港這棵文化大樹,如果缺乏文學這一元素,肯定是蒼白的。

大抵王主席聽了我一番不是牢騷的牢騷的誠意有所感動,讓我做一份「創建『文化大灣區』計劃」,給藝發局評審委員會參考。「計劃」提交藝發局後,擱置了近一年,後來聽說這份計劃歷經一番艱難曲折,才勉強通過,結果是資助一年。

近年香港政府官員對大灣區的建設,高唱入雲,大都是從經濟着眼,但從文化角度去建設大灣區,相對廣東、深圳、澳門等地,無疑是大大落後於形勢。

在籌辦「創建『文化大灣區』計劃」,我們通過種種努力,邀請了大灣區三十二個文化團體、高等教育機構作為合辦或協辦單位,其中包括大灣區作家協會、傳媒、大學,整合了大灣區文化社團,陣容鼎盛。相信這是大灣區文化建設最具規模的一次融合,口碑極好。

「創建『文化大灣區』計劃」共分兩部分。一是創闢「明月灣區」文學園地;二是舉辦「大灣區文學徵文獎」。

根據與藝發局簽訂的合同,「明月灣區」內容有三分之一是介紹香港文學,有三分之二是介紹除香港以外的大灣區十個城市的文學。因篇幅所限,過去一年大灣區城市我們主要介紹了廣州、澳門、深圳、珠海、中山的文學作品,其餘城市的文學,來不及介紹,這是令人遺憾的事。

至於「大灣區文學徵文獎」,分別設立公開組、大學組、中學組,自去年七月開始徵稿,大會籌委會已收到作品四千多份,投稿踴躍,涵蓋了海內外作者。

這次徵文獎各個獎項將在香港書展揭曉,為此我們還邀請了關心大灣區文學的代表性作家、學者在書展期間舉辦大灣區文學論壇。

原本建構大灣區文化,是政府的本份,屬於政府行為。遺憾的是,我們努力建構的大灣區文化架構,卻要隨着這一年度「計劃」的結束瓦解,這是一樁令人痛心的事,這也是無可奈何的奈何!

這一屆特區政府,銳意勵精圖治、鼎新革故,走筆至此,藝發局已換了一波新管理層,我們殷切期望藝發局有所作為,讓人看到煥發出嶄新的氣象。

最後,我們還要感謝藝發局王英偉前主席對「創建『文化大灣區』計劃」的玉成。

謝謝作者、讀者這一年來對《明月灣區》、對「大灣區文學徵文獎」的熱情支持和指導。希望後會有期。

(作者為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明報月刊》總編輯、本版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