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念現當代文學重要推手劉紹銘

分享

編按:著名現當代文學學者、翻譯家、作家、嶺南大學中文系榮休講座教授劉紹銘一月四日離世,享壽八十八歲。劉教授曾與臺灣大學同學白先勇、李歐梵等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翻譯《一九八四》、《動物農莊》,主持翻譯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致力於現當代文學的保存、傳播和研究,在翻譯和跨文化傳播領域貢獻巨大,本版特此製作專題以表悼念。《明報月刊》總編輯、本版主編潘耀明與劉教授他鄉相知於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聚會上,曾同遊威斯康辛大學,獲劉教授招待,自始公私來往、文緣不絕,更差點成就了劉教授未竟的事業。劉教授的學術同路人陳子善教授縷述二人多年研究文字交往、賞識提攜滴點,側寫劉教授的神貌風範,情感深厚,讀之動人。專題還附上劉教授的人生小語、生平及照片,共同追憶這現當代文學的重要推手。

主編:潘耀明

執行編輯:張志豪


劉紹銘的香港情懷 ●潘耀明

席間,也許同樣是來自香港的原故,劉紹銘主動找上我聊天,我們用香港廣東話交談,倍添親切……這趟威大之行,才認識到劉紹銘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後來劉紹銘在香港嶺南大學執教鞭,來往較多,發覺他是一個頗有香港情懷的人……也真希望「劉紹銘總也不老」……

與劉紹銘教授相交,溯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參加一九八三年度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The University of Iowa)活動。那年深秋,聶華苓在家舉辦一次華人作家盛大聚會,除了與會的華人作家吳祖光、王安憶、茹志鵑、陳映真、七等生及筆者外,還邀請了來自威斯康辛大學任教的劉紹銘、來自加州的葉維廉伉儷等,還有諳懂中文的韓國詩人、漢學家、在愛荷華大學做訪問學者的許世旭教授一家及海峽兩岸留學生。

席間,也許同樣是來自香港的原故,劉紹銘主動找上我聊天,我們用香港廣東話交談,倍添親切。

那年冬季,他讓我到威斯康辛一敍。他說由他出路費及安排住宿。

緬念現當代文學重要推手劉紹銘
著名現當代文學學者、教育家、翻譯家和作家劉紹銘教授。(明報資料室)

緬念現當代文學重要推手劉紹銘
劉紹銘(右)於《明報月刊》三十五周年誌慶活動中與高行健(左)晤面。左二為潘耀明。(明報月刊資料室)

一個很有個性的人

威斯康辛大學的冬天比愛荷華還凜冽,雪花紛飛,給這所公立常春藤大學披上白皚皚的銀妝。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校區比起愛荷華大學還要大,威大的文理學院名氣頗大,涵蓋了文學、人類科學、自然科生物和社會科學等領域。抵埗當晚,劉紹銘請在一家西餐廳吃牛扒。我們一面鋸牛扒,他侃侃談起在美國當文科教授的艱辛。說在美國文科教授收入很低微,與香港大學同等教授薪酬比較,可以用「雞肶與牛肶」形繪之。他老人家是拿他的稿費收入來請客,靠一份微薄的薪酬根本請不起吃牛扒,他這一番話,讓我一壁鋸牛扒,另一壁絲絲縷縷的負疚感從脊背油然而生。 

因我在威大只逗留一天一夜,我來之前已與同在威大的東方語言及歷史系的周策縱教授通了電話,讓劉紹銘代約一晤。劉紹銘聽罷為之愀然作色,說他與周策縱平素沒有來往,他只可負責把我載到周策縱住家門口,其他便不管了。事後我才知道他與周教授之間有齟齬,到底肇因是什麼,到現在我也弄不清。

因這趟威大之行,才認識到劉紹銘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

緬念現當代文學重要推手劉紹銘
潘耀明與劉紹銘多年相交,常邀得劉紹銘參與其舉辦的文化活動。圖為二○○一年《明報月刊》三十五周年誌慶,明報企業主席、《明報月刊》社長張曉卿,《明報月刊》總編輯兼總經理潘耀明與應邀顧問嘉賓向大家祝酒。左起:潘耀明,時任香港嶺南大學翻譯系講座教授劉紹銘,《明報月刊》前總編輯胡菊人,張曉卿,二○○○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時任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金耀基,時任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系客座教授劉再復,時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張灝。(明報月刊資料室)

一個頗有香港情懷的人

後來劉紹銘在香港嶺南大學執教鞭,來往較多,發覺他是一個頗有香港情懷的人。

早年我為他重版《吃馬鈴薯的日子》(香港三聯書店),後執編《明報月刊》還刊登《舊時香港》等一些文章,前者是記敍他童年在香港做學徒及刻苦求學的艱辛,後者是寫五十年代香港前塵往事─從睇相誌事的火水燈看相,到飛機欖小販的拋欖絕技,乃至半文半白的西片「傳譯」、拍屁股的「艷情小說」……,前塵往事,歷歷躍然紙上。相信中年或以上讀者讀後無不撫首低迴。

劉紹銘為文,喜歡旁敲側擊、攻其側鋒,用的往往是曲筆,不像五四以來的新文學文風,後者「股味」和用情都太重,使人讀後懨懨欲睡。自從他由阿美利堅跨海進入香港高等學府,享受優渥待遇,離「吃馬鈴薯的日子」遠矣,難得是他仍能筆耕不絕。在《明報月刊》和《信報》讀到他的小品或讀書札記,不失幽默的筆調,也許劉紹銘在香港高等學府浸淫得久,文章比過去更老煉,火候當然也蠻足的,似乎少了一份過去近乎頑皮的調侃。

緬念現當代文學重要推手劉紹銘
《吃馬鈴薯的日子》記述劉紹銘童年在香港做學徒及刻苦求學的艱辛。(資料圖片)
緬念現當代文學重要推手劉紹銘
劉紹銘主持翻譯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在現當代文學研究與推廣上有劃時代意義。(資料圖片)

被擱下的回憶錄

劉紹銘寫夏志清「拒絕見風轉舵,曲學阿世」,所以有「夏志清總也不老」之說。劉紹銘認為夏志清旺盛的生命力,靠的是「restless」的文學基因。當然,作為劉紹銘的讀者,也真希望「劉紹銘總也不老」。想不到之前他還通知《明報月刊》編輯,他正在寫回憶錄,希望在《明報月刊》刊登。後來從舒非口中得知,據他的夫人司徒女士說,回憶錄只開了筆,便因身體不適擱下,令人深感遺憾!

劉紹銘的好友兼酒友戴天已先一步升仙,相信他們在天國重逢,把酒言歡,一點也不會寂寞。

(作者為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明報月刊》總編輯、本版主編。)


痛悼劉紹銘先生 ●陳子善

這大概是劉先生第一次參加內地的學術會議。後來,我常與他和林行止先生、董橋先生等在港歡聚,每年至少一二次……與劉先生交往過程中,有不少事值得一記,但其中有三件,我一直銘記不忘,心存感激……

元月四日清晨,復旦大學陳建華兄發來噩耗:劉紹銘先生謝世了!這真是晴天霹靂,我幾乎呆住了。

記不起何時認識劉先生的,不是在香港就是在上海吧。記得我們還一起在太原參加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年會,劉先生住在二星級賓館的「總統套房」裏,早上喝小米粥,他都覺得很好奇。「總統套房」晚上蚊子很多,同去開會的許子東兄還上街為他找蚊香。這大概是劉先生第一次參加內地的學術會議。後來,我常與他和林行止先生、董橋先生等在港歡聚,每年至少一二次。而他與在港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校友也常歡聚,他的學生呂宗力兄是我昔日同事,因此,我也有幸好幾次叨陪末座。這些情景至今歷歷在目。


《中國現代小說史》與《愛玲小館》出版

劉先生是著譯等身的學界前輩,他的《二殘遊記》和《吃馬鈴薯的日子》,他翻譯的奧威爾的《一九八四》,他的《曹禺論》和一系列散文、雜文及評論集,他為香港「天地圖書」主編的現代散文和當代散文典藏系列,海內外皆有口皆碑,不脛而走。而我只是一個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後生研究者。和劉先生每次見面都有說不完的話題,都有許許多多問題要向他請教。他很健談,又風趣幽默,說起夏濟安夏志清兄弟,更是如數家珍。劉先生主持翻譯的夏志清先生的名著《中國現代小說史》第一個內地增刪本,是我安排出版的,得到了夏先生和劉先生的鼎力支持。不料書出時出版社疏忽,封面竟漏印劉先生大名,我忙向劉先生深深致歉,劉先生也就釋然。

與劉先生交往過程中,有不少事值得一記,但其中有三件,我一直銘記不忘,心存感激。第一件事是九十年代後期,劉先生得知我的職稱問題尚未解決,大為不平,不止一次對我說:「子善,你來嶺南拿個博士,誰還敢說三道四?」可是我懶懶散散,未能應命,有負劉先生的厚望。

第二件事是劉先生對我的張愛玲研究一直表示欣賞和支持。他自己就是傑出的張愛玲研究者,他寫關於張愛玲的書,我案頭必備。所以,他對我發掘張愛玲的史料十分贊成,一再在文章中表揚我,還開玩笑地稱我為張愛玲「護法」,使我很難為情。二○○○年,他在嶺南大學主持「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特意邀請我參加,使我得以有機會首次見到夏志清先生。後來我又關注「海派文學」,企圖「重繪上海文學地圖」,同樣為劉先生所肯定。我在台灣出版《上海的美麗時光》一書,劉先生欣然同意把他寫的對我的書評〈迪昔辰光〉作為代序。我參與主持北京海豚出版社的「海豚書館」書系後,提出為劉先生編一本《愛玲小館》(《愛玲小館》是他寫張愛玲的一篇文章的題目),他很高興,尤其對這個書名表示滿意,這應是他寫張愛玲的最小巧玲瓏的一本書。

緬念現當代文學重要推手劉紹銘
作者參與主持北京海豚出版社的「海豚書館」書系後,提出為劉紹銘教授編一本《愛玲小館》,劉教授對這個書名表示滿意,這應是他寫張愛玲的最小巧玲瓏的一本書。(陳子善提供)

高情貽贈張愛玲信劄

第三件事,那年香港新亞書店首拍一通張愛玲信劄,我參拍,鎩羽而歸。這事林道群兄告訴了劉先生,劉先生馬上致電我:「子善,何必花那麼多錢去拍?我送你一封。」這怎麼可以呢?劉先生堅持道:「我們是做研究的,不能單以金錢衡量。我送你這封張愛玲的信,作為對你研究張愛玲的一個獎勵,千萬不要推辭,否則我不高興了。」他老人家說得我無言以答。因我返滬在即,為恐郵寄出錯,約定下次到港走領。半年多以後,我再次到港,林行止先生賜宴,劉先生親自攜張愛玲一九九三年一月六日致他的中文信一通,當面相贈。如此厚禮,如此高情厚誼,我卻之不恭,受之有愧啊。

新冠以前,北京「活字文化」擬出版新的夏濟安先生的文集,找到劉先生徵求他的意見,劉先生點了我的名。由於新冠,此事拖延了下來。而今劉先生已經遠行,我一定不負劉先生的囑託,與幾位年輕學者一起編好夏濟安文集(暫名),以慰劉先生在天之靈。

謹以這篇小文紀念我敬重的劉紹銘先生。

(作者為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人生小語:劉紹銘

蘇格拉底因「妖言惑眾」入罪,被判服劇毒hemlock而死。在毒藥還沒調配好前,他利用空檔學習用長笛吹小調。旁人怪而問之:「你快要死了,還學這玩藝幹嗎?」

這位古希臘哲學祖師爺爺,在離開人世前最後一刻,以行動實踐了「吾道一以貫之」的精神。

以此引申,一息尚存,不應忘本分。死囚受刑前吃最後晚餐,也是一種要盡的本分,不能藉故推搪。如果點的菜是魚翅,得堅持要有浙醋調味,不能因為快落黃泉而馬馬虎虎。

(原載《明報月刊》二○○○年六月號)


劉紹銘生平

著名中國現當代文學學者、教育家、翻譯家和作家。

一九三四年七月九日生於香港,筆名二殘、袁無名,在聖類斯中學(小學部)畢業,中一上學期後失學,唯有一邊當印刷學徒,一邊讀書看報,之後到當時位於荷里活道的民生書局賣書,公餘自修中英文。一九五五年入讀北角達智英文專科學校,翌年中學會考及格,獲臺灣大學外文系取錄,之後曾留學美國,一九六六年得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曾任教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夏威夷大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香港嶺南大學。二○○四年於嶺大退休,二○一八年,獲嶺大頒發榮譽文學博士。

寫作生涯方面,十六歲開始寫作,文稿先發表於《新生晚報》及《香港時報》,臺大讀書期間曾投稿《聯合報》和《中央日報》,以稿費自給自足。一九五九年,他與臺灣大學同學白先勇、李歐梵等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到美國任教職後從事翻譯,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先後翻譯過以撒.辛格、叟爾.貝羅、奧維爾等名家作品,包括《一九八四》、《動物農莊》等。也主持翻譯過夏志清英文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影響深遠。

此外,他更是研究作家張愛玲的重要學者,著有《到底是張愛玲》、《張愛玲的文字世界》、《愛玲說》等。

二○二三年一月四日離世,享壽八十八歲。 (資料來源:明報、明報月刊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