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内地求学的日子

分享

升学季节亦是毕业季节,有人正怀揣忐忑或激动的心情准备踏入大学校门,有人正踌躇满志即将投身社会。

因应个人兴趣和就业前景,港生将内地高校纳入升学清单,而大湾区内高校又因邻近香港的地理优势成为相对优先选项。临近大学毕业,他们需要再次面临选择,「去往何处」既是对学习成果的验收,也是现实与理想碰撞的时刻。

且看「局中人」的说法。

采访:骆丹

编辑:郑会强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我在内地求学的日子
我在内地求学的日子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是广美的学术「龙头」。
我在内地求学的日子
Carmen指,作品集和比赛成绩是求职法宝,她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
我在内地求学的日子
华工大三大校区之一的五山校区是最早的校区,位于天河区石牌高校区。
我在内地求学的日子
华工大校园占地面积广阔,学生从教学楼到宿舍有时需要骑单车。

广州美术学院在读生:老师是「冰墩墩」创作人之一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是今年初最炙手可热的文化符号,主创团队所在院校——广州美术学院(广美)自然也成了聚焦点。

广美是大湾区乃至华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府,自1987年开始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 Carmen(化名)是在2019年通过港澳台联招考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一名港生。她回忆说,在她入学那一年,「冰墩墩」就已中标,其中一位创作人刚好是她的授课老师,在品牌插画课上,学生几乎一整个学期都在画各种各样的「冰墩墩」,也因此在系里很早就人尽皆知了。

其实早在高二那年,Carmen就决定未来要学习艺术类专业,由于自己的兴趣在画画,美院便是不二之选。于是她高三转入香岛专科学校学习文化课,晚上和周末到深圳一家画室学习绘画,体验了半年的「跨境」生活。功夫不负人,Carmen的艺考以超录取线5分的成绩,「惊险」入选。

「学院派」或「实践派」的选择

Carmen就读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广美的「招牌专业」,课程设置涵盖设计理论到实际操作,学生可以就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选择「学院派」或「实践派」的导师。学校会不定期邀请校外企业授课,让学生与市场接轨;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平面设计大赛」等比赛。除了丰富实用的课程,广美优质的办学条件和宽松的生活管理,也是令Carmen喜欢的。或许有一点要提提,便是该专业的学费相对其他专业较高,每年要1.5万元(人民币,下同)。

港澳台学生可免修马克思主义理论

Carmen还透露,在选课方面,广美的港澳台学生和内地学生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不需要修续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思想理论公共课。

至于毕业后的出路,Carmen直言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仍比较迷茫。设计专业就业方向较广,尤其从华南地区唯一的美院毕业,很多大公司都愿意抛出「橄榄枝」。据她了解,往届应届毕业生去大企业起薪2万元,普通私企起薪7千元左右,视乎个人选择。目前她正在美妆品牌欧莱雅集团的一家子公司担任实习设计师,希望借此机会对行业内情多些了解后,再做决定。

Carmen亦指,由于内地应届生参加校园招聘条件优越,如果选择就业,会先考虑在大湾区工作两三年积累经验,再谋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期待更宽阔的前景

阿峰(化名)是香港理工大学(PolyU)电机工程方向的在读博士研究生,2017年从华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回港深造。

阿峰从中学开始便独自一人到深圳寄宿学校就读,「当时内地各行各业给我的感觉是在快速发展,留在内地升学可能会有更宽阔的前景。」在高三那个人生岔路口,阿峰并无太多考量。于是他着手准备参加联招考试,提前三个月了解内地高校的招生条件,最终将目标锁定在华南理工大学。

由于自己的兴趣在工程方向,第一志愿的第一专业填报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卓越班)(注:卓越班较一般专业班课程设置难度高、进度快,有挂科淘汰制),这是当时该校分数第二高的专业,阿峰以590分的成绩获录取。

毕业后回港读硕士

回忆起大学生活,令阿峰印象深刻的是和同学一起参加社团活动,结交到挚友。大一时,他和其他港生共同创办新社团——「港澳台文化交流促进会」,让港澳台生建立起连结。由于发现港澳台生高数、线性代数等科目基础较弱,阿峰在校内发起「一对一帮扶计划」,一直延续至今。

阿峰从大三开始考虑毕业出路,参加内地秋季校园招聘,他曾给地铁、电网系统投递简历,遇到最大的困难是网络报名的证件格式非二代居民身份证,相当于在起步时就吃了「闭门羹」,他亦发电邮给招聘单位咨询,但最后都石沉大海。另一方面,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起薪平均在六七千左右,而返港就业也要同时面对本地和海外归来港生的激烈竞争。反覆衡量后,阿峰决定继续在该领域深造,便申请到PolyU修读硕士。

升学就业宜考虑人生规划

有些港生在咨询的时候比较看重大学的生活条件,阿峰反而建议重点考虑人生规划,再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一是考虑未来就业去向,明白在内地和香港要面临的竞争对象和条件是不同的。二是查证所学专业的资历认证和执业资格,专业有别,勿听他人一面之辞;以工程师牌照为例,虽然两地政府陆续在高等教育学历和专业资格等方面推出互认政策,但想回港成为专业工程师仍需考牌,而内地和本地毕业港生的报考条件亦不同。三是详细了解两地教育软件和硬体异同,例如教学方式、学习资源等,对比这些差异个人能否适应。

接受过两地的高等教育,阿峰的个人感受是「在华工时学习和生活上对集体的依赖性比较强,而在香港做科研需要团队合作和较强的自主性。」阿峰亦提到,大学是形塑人格的关键时期,考虑应全面、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