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广东,流行于粤、桂、港澳地区的粤剧曲艺经历数百年文化积淀,已成为一条连系大湾区乃至海外华人地区的文化纽带,近年来,民间团体和政府机构均有不同举措使其得以发展与承传。
撰文:骆丹
编辑:郑会强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其中,始自2015年的「微粤曲」创新概念,便显得相当吸睛,亦让普罗市民和年青人更容易接触粤剧粤曲,并催生了大湾区粤剧曲艺界的一大文化品牌盛事——「全球微粤曲大赛」,于全球华人中带来相当大的反响。而今年4月27日(下周四),「全球微粤曲大赛第四届作品创作赛颁奖典礼」暨「第五届作品创作赛」启动仪式,便将于广东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举行。
粤曲历经变迁
粤曲源自粤剧清唱,是一种以音乐伴奏、唱说戏文的表演艺术。根据撰曲家吴志滔着的《粤剧与粤曲同源不同流》一文,粤剧和粤曲的关系是:曲同源,词同类,唱同音。但是二者同源却不同流,各有各的发展轨迹。
看粤曲的前世今生,自清朝同治初期至今,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兴的几个阶段。每一次新生都伴随着曲艺工作者的改造与创新,例如有撰曲家将粤剧中的主要唱段剪成供唱家演出的单曲,从而令唱段更广泛传唱;亦有改编自粤剧情节和唱段的短粤剧和曲艺混合体,演出时既可表演,也可单曲演唱。
需要年轻人的推广传承
虽然粤曲是岭南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曲艺品种,远播海内外。但亦面临猛烈冲击,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粤曲这门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大为萎缩。另一方面,随着老一辈艺人殒落及隐退,粤曲从业者和创作者正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因此,粤曲文化极需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来推广和传承。
正如文首所述,创办于2015年的「全球微粤曲大赛」,是以融媒体为传播手段,以粤曲艺术为纽带,推广传播岭南粤曲文化,吸引粤港澳乃至全球各地的知音乐迷积极参与,目前已累计超过3,000万人次观看赛事视频直播,在全球华人中反响极大。
「微」的奥妙在哪里?
大赛首创的「微粤曲」新概念,「微」字有两点奥妙,一是赛事自始运用新媒体手段,从征集参赛选手、推广赛事、互动投票到比赛展演,突破时空限制,在全球范围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将传统岭南文化融入时代创新元素,创作、演唱短小精悍的作品、选段,鼓励词、曲、唱和演绎风格大胆突破与创新。
创办以来,大赛不仅在岭南开花结果,更推广至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对繁荣传统文化意义深远。
为挖掘更多优秀的粤曲从业者和创作者,「全球微粤曲大赛」分为演唱赛和作品创作赛,演唱赛由2015年至2019年已举办五届;作品创作赛则创办于2018年,分别于2018、2019、2021、2023年举办了四届,至今面向海内外征集了超过400多首的微粤曲作品,不断激发岭南曲艺创作的新热潮。尽管受限于疫情期间的种种不便,去年,粤港澳三地文化界联手举办了一场「全球微粤曲大赛作品创作赛优秀作品云直播」,吸引一众粤曲爱好者支持。第五届作品创作赛也即将启动。
参赛者由四岁到八十岁
大赛始创,众多粤剧曲艺表演艺术家积极参与,或担任专业评委,或担任表演嘉宾,或亲自教授技艺,带来权威性和影响力。大赛不仅在广东、广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港澳地区乃至世界各地都有影响,更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纽西兰、法国、英国、澳洲、荷兰、匈牙利、比利时、尼日利亚、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选手参加,过百万粉丝热心关注。
值得一提的还有,每年大赛中,从四、五岁孩童到八十岁的长者,可以见到各年龄层的参赛者,不少获奖选手已成为粤剧粤曲舞台上的佼佼者和中坚力量。
「全球微粤曲大赛第四届作品创作赛颁奖典礼」暨「第五届作品创作赛」启动仪式
时间:4月27日晚上7:30
地点:广东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
指导单位: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广播电视台
主办单位:珠江经济台、南方生活广播、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广东流行音乐协会、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香港电台第五台、澳门广播电视股份有限公司、明报
协办单位:广东省各地市曲协、粤剧艺术博物馆、香港日兴文化发展促进会、香港爱心传送、澳门曲艺家协会
粤曲与民众生活密不可分
综合史料可见,近代粤剧曲艺的发展与民众的生活密不可分。最初的歌坛(或称歌台)设于游乐场,属于街头艺术的一种,非常受市民大众欢迎。后于天气因素和消费模式转变而转移到茶楼等室内场所。
从1862至1917年的近60年时间,是粤曲发展史上的「师娘」时期,也是粤曲发展的普及期。少数声、色、艺较佳者,受聘到茶楼演唱,或受邀请登门演唱。二十世纪初,广州宝华路的「初一楼」茶楼开创出「一几两椅」的演唱形式,在茶楼中用木板搭起平台,台上设一茶几,两旁各置一椅,每日邀请两名「师娘」自弹自唱,颇受听众欢迎。
由此,香港、澳门的一些茶楼也纷纷效仿。自「师娘」时代起,粤曲有了自创的曲目,并开创用小曲作为曲牌填词演唱的先例。
1920年代,广州、佛山、新会、香港等地涌现很多茶楼、茶馆、茶室、凉茶店,譬如佛山的芳园茶室、富如楼,皆是表演场所。到了1930年代,茶楼酒馆的「茶座」女伶,赋予粤曲以茶楼艺术的特质,使粤曲与粤语方言区的生活、娱乐、休闲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时香港的茶楼竞争激烈,为吸引茶客,茶楼晚上也开设歌坛,长期邀请伶人演唱粤曲。后来附设歌台的茶楼多达30几家,譬如如意、富隆、平春、添男、大观、莲香楼、高升等等。女伶梁瑛曾受聘于高升大茶楼演唱粤曲,并且另聘乐师伴奏。
小资料
粤曲是用广州方言(粤语)演唱的汉族传统曲艺,是广东地区最大的地方曲种。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广州方言区域,并流传到东南亚、北美等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的地区,凡粤方言区及有粤籍华侨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的演唱。
粤曲起源于清道光年间以清唱粤剧为业的八音班。同治初期,经失明女艺人「师娘」继承发展趋于成熟。民国以后,在茶楼歌台上逐渐出现了「女伶」演唱粤曲,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改假嗓为真嗓,并划分为大喉、平喉、子喉三种唱腔,粤曲进入了鼎盛时期。
粤曲音乐性强,注重唱功,不长念表,表演基本属于戏曲清唱范畴。主要有合尺、士工、乙反三种调式。唱腔分别有大喉、平喉、子喉三大类。 「大喉」又称「霸腔」或「左撇」,它的唱腔高亢激越,威武雄壮,本属小武和武生的专用唱腔。 「平喉」是小生的唱腔,一般男角都用此唱腔。 「子喉」即花旦用假声来唱的唱腔,一般女角通用。粤曲演唱中要达到「字清腔纯、叮板准确、以情带声、问字取音,以字生腔」。
粤曲的唱词大多数是使用偶句,即一句上句接着一句下句,周而复始,组成一段或一首唱词。体裁属韵文体,唱词必须押韵,往往习惯一韵到底。主要格式有七字句、十字句、八字句、长句、自由句等。 (综合广东省文化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