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篇 ●潘耀明

分享

在筹办「创建『文化大湾区』计划」,我们通过种种努力,邀请了大湾区三十二个文化团体、高等教育机构作为合办或协办单位,其中包括大湾区作家协会、传媒、大学,整合了大湾区文化社团,阵容鼎盛。相信这是大湾区文化建设最具规模的一次融合……

这一年,因添了《明月湾区》这一爿园地,在同人努力耕耘之下,终于长出斑斑驳驳的花卉,逐渐形成气候。一年将尽,离收成还有一段路,已要落幕告终。

大抵两年前某日,我与香港艺术发展局(下称「艺发局」)时任主席王英伟先生谈到广东因应国策,于二○一九年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其后出版《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期刊,再后在深圳、澳门举办「大湾区高端文学论坛」,蔚为盛事,香港当局对此却无动于衷。后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支持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但是,文学这一块却原地踏步,泛不起微澜。

我曾在多个场合说过,从过去港英政府到香港特区政府,对香港文学一直采取漠视的态度,套刘绍铭教授的话,香港作家一直是属于弱势社群。以艺发局为例,马会每年拨给艺发局逾两亿元,摊分给文学界的资源还不够一个零头,早年先是拨给四百万,再后是七百万,现在是一千万,杯水车薪,可谓不成比例。

当局的文化政策是把大部分资源放在表演艺术,舞台上的表演毕竟热闹得多了,殊不知,许多电影、戏剧等表演艺术都是改编自原创文学。文学是文化艺术的灵魂,香港这棵文化大树,如果缺乏文学这一元素,肯定是苍白的。

大抵王主席听了我一番不是牢骚的牢骚的诚意有所感动,让我做一份「创建『文化大湾区』计划」,给艺发局评审委员会参考。 「计划」提交艺发局后,搁置了近一年,后来听说这份计划历经一番艰难曲折,才勉强通过,结果是资助一年。

近年香港政府官员对大湾区的建设,高唱入云,大都是从经济着眼,但从文化角度去建设大湾区,相对广东、深圳、澳门等地,无疑是大大落后于形势。

在筹办「创建『文化大湾区』计划」,我们通过种种努力,邀请了大湾区三十二个文化团体、高等教育机构作为合办或协办单位,其中包括大湾区作家协会、传媒、大学,整合了大湾区文化社团,阵容鼎盛。相信这是大湾区文化建设最具规模的一次融合,口碑极好。

「创建『文化大湾区』计划」共分两部分。一是创辟「明月湾区」文学园地;二是举办「大湾区文学征文奖」。

根据与艺发局签订的合同,「明月湾区」内容有三分之一是介绍香港文学,有三分之二是介绍除香港以外的大湾区十个城市的文学。因篇幅所限,过去一年大湾区城市我们主要介绍了广州、澳门、深圳、珠海、中山的文学作品,其余城市的文学,来不及介绍,这是令人遗憾的事。

至于「大湾区文学征文奖」,分别设立公开组、大学组、中学组,自去年七月开始征稿,大会筹委会已收到作品四千多份,投稿踊跃,涵盖了海内外作者。

这次征文奖各个奖项将在香港书展揭晓,为此我们还邀请了关心大湾区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学者在书展期间举办大湾区文学论坛。

原本建构大湾区文化,是政府的本份,属于政府行为。遗憾的是,我们努力建构的大湾区文化架构,却要随着这一年度「计划」的结束瓦解,这是一桩令人痛心的事,这也是无可奈何的奈何!

这一届特区政府,锐意励精图治、鼎新革故,走笔至此,艺发局已换了一波新管理层,我们殷切期望艺发局有所作为,让人看到焕发出崭新的气象。

最后,我们还要感谢艺发局王英伟前主席对「创建『文化大湾区』计划」的玉成。

谢谢作者、读者这一年来对《明月湾区》、对「大湾区文学征文奖」的热情支持和指导。希望后会有期。

(作者为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明报月刊》总编辑、本版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