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著名现当代文学学者、翻译家、作家、岭南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刘绍铭一月四日离世,享寿八十八岁。刘教授曾与台湾大学同学白先勇、李欧梵等创办《现代文学》杂志,翻译《一九八四》、《动物农庄》,主持翻译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致力于现当代文学的保存、传播和研究,在翻译和跨文化传播领域贡献巨大,本版特此制作专题以表悼念。 《明报月刊》总编辑、本版主编潘耀明与刘教授他乡相知于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聚会上,曾同游威斯康辛大学,获刘教授招待,自始公私来往、文缘不绝,更差点成就了刘教授未竟的事业。刘教授的学术同路人陈子善教授缕述二人多年研究文字交往、赏识提携滴点,侧写刘教授的神貌风范,情感深厚,读之动人。专题还附上刘教授的人生小语、生平及照片,共同追忆这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推手。
主编:潘耀明
执行编辑:张志豪
刘绍铭的香港情怀●潘耀明
席间,也许同样是来自香港的原故,刘绍铭主动找上我聊天,我们用香港广东话交谈,倍添亲切……这趟威大之行,才认识到刘绍铭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后来刘绍铭在香港岭南大学执教鞭,来往较多,发觉他是一个颇有香港情怀的人……也真希望「刘绍铭总也不老」……
与刘绍铭教授相交,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参加一九八三年度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The University of Iowa)活动。那年深秋,聂华苓在家举办一次华人作家盛大聚会,除了与会的华人作家吴祖光、王安忆、茹志鹃、陈映真、七等生及笔者外,还邀请了来自威斯康辛大学任教的刘绍铭、来自加州的叶维廉伉俪等,还有谙懂中文的韩国诗人、汉学家、在爱荷华大学做访问学者的许世旭教授一家及海峡两岸留学生。
席间,也许同样是来自香港的原故,刘绍铭主动找上我聊天,我们用香港广东话交谈,倍添亲切。
那年冬季,他让我到威斯康辛一叙。他说由他出路费及安排住宿。
一个很有个性的人
威斯康辛大学的冬天比爱荷华还凛冽,雪花纷飞,给这所公立常春藤大学披上白皑皑的银妆。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校区比起爱荷华大学还要大,威大的文理学院名气颇大,涵盖了文学、人类科学、自然科生物和社会科学等领域。抵埗当晚,刘绍铭请在一家西餐厅吃牛扒。我们一面锯牛扒,他侃侃谈起在美国当文科教授的艰辛。说在美国文科教授收入很低微,与香港大学同等教授薪酬比较,可以用「鸡肶与牛肶」形绘之。他老人家是拿他的稿费收入来请客,靠一份微薄的薪酬根本请不起吃牛扒,他这一番话,让我一壁锯牛扒,另一壁丝丝缕缕的负疚感从脊背油然而生。
因我在威大只逗留一天一夜,我来之前已与同在威大的东方语言及历史系的周策纵教授通了电话,让刘绍铭代约一晤。刘绍铭听罢为之愀然作色,说他与周策纵平素没有来往,他只可负责把我载到周策纵住家门口,其他便不管了。事后我才知道他与周教授之间有龃龉,到底肇因是什么,到现在我也弄不清。
因这趟威大之行,才认识到刘绍铭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
一个颇有香港情怀的人
后来刘绍铭在香港岭南大学执教鞭,来往较多,发觉他是一个颇有香港情怀的人。
早年我为他重版《吃马铃薯的日子》(香港三联书店),后执编《明报月刊》还刊登《旧时香港》等一些文章,前者是记叙他童年在香港做学徒及刻苦求学的艰辛,后者是写五十年代香港前尘往事─从睇相志事的火水灯看相,到飞机榄小贩的抛榄绝技,乃至半文半白的西片「传译」、拍屁股的「艳情小说」……,前尘往事,历历跃然纸上。相信中年或以上读者读后无不抚首低回。
刘绍铭为文,喜欢旁敲侧击、攻其侧锋,用的往往是曲笔,不像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文风,后者「股味」和用情都太重,使人读后恹恹欲睡。自从他由阿美利坚跨海进入香港高等学府,享受优渥待遇,离「吃马铃薯的日子」远矣,难得是他仍能笔耕不绝。在《明报月刊》和《信报》读到他的小品或读书札记,不失幽默的笔调,也许刘绍铭在香港高等学府浸淫得久,文章比过去更老炼,火候当然也蛮足的,似乎少了一份过去近乎顽皮的调侃。
被搁下的回忆录
刘绍铭写夏志清「拒绝见风转舵,曲学阿世」,所以有「夏志清总也不老」之说。刘绍铭认为夏志清旺盛的生命力,靠的是「restless」的文学基因。当然,作为刘绍铭的读者,也真希望「刘绍铭总也不老」。想不到之前他还通知《明报月刊》编辑,他正在写回忆录,希望在《明报月刊》刊登。后来从舒非口中得知,据他的夫人司徒女士说,回忆录只开了笔,便因身体不适搁下,令人深感遗憾!
刘绍铭的好友兼酒友戴天已先一步升仙,相信他们在天国重逢,把酒言欢,一点也不会寂寞。
(作者为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明报月刊》总编辑、本版主编。)
痛悼刘绍铭先生●陈子善
这大概是刘先生第一次参加内地的学术会议。后来,我常与他和林行止先生、董桥先生等在港欢聚,每年至少一二次……与刘先生交往过程中,有不少事值得一记,但其中有三件,我一直铭记不忘,心存感激……
元月四日清晨,复旦大学陈建华兄发来噩耗:刘绍铭先生谢世了!这真是晴天霹雳,我几乎呆住了。
记不起何时认识刘先生的,不是在香港就是在上海吧。记得我们还一起在太原参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年会,刘先生住在二星级宾馆的「总统套房」里,早上喝小米粥,他都觉得很好奇。 「总统套房」晚上蚊子很多,同去开会的许子东兄还上街为他找蚊香。这大概是刘先生第一次参加内地的学术会议。后来,我常与他和林行止先生、董桥先生等在港欢聚,每年至少一二次。而他与在港的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校友也常欢聚,他的学生吕宗力兄是我昔日同事,因此,我也有幸好几次叨陪末座。这些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中国现代小说史》与《爱玲小馆》出版
刘先生是著译等身的学界前辈,他的《二残游记》和《吃马铃薯的日子》,他翻译的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他的《曹禺论》和一系列散文、杂文及评论集,他为香港「天地图书」主编的现代散文和当代散文典藏系列,海内外皆有口皆碑,不胫而走。而我只是一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后生研究者。和刘先生每次见面都有说不完的话题,都有许许多多问题要向他请教。他很健谈,又风趣幽默,说起夏济安夏志清兄弟,更是如数家珍。刘先生主持翻译的夏志清先生的名著《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个内地增删本,是我安排出版的,得到了夏先生和刘先生的鼎力支持。不料书出时出版社疏忽,封面竟漏印刘先生大名,我忙向刘先生深深致歉,刘先生也就释然。
与刘先生交往过程中,有不少事值得一记,但其中有三件,我一直铭记不忘,心存感激。第一件事是九十年代后期,刘先生得知我的职称问题尚未解决,大为不平,不止一次对我说:「子善,你来岭南拿个博士,谁还敢说三道四?」可是我懒懒散散,未能应命,有负刘先生的厚望。
第二件事是刘先生对我的张爱玲研究一直表示欣赏和支持。他自己就是杰出的张爱玲研究者,他写关于张爱玲的书,我案头必备。所以,他对我发掘张爱玲的史料十分赞成,一再在文章中表扬我,还开玩笑地称我为张爱玲「护法」,使我很难为情。二○○○年,他在岭南大学主持「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研讨会」,特意邀请我参加,使我得以有机会首次见到夏志清先生。后来我又关注「海派文学」,企图「重绘上海文学地图」,同样为刘先生所肯定。我在台湾出版《上海的美丽时光》一书,刘先生欣然同意把他写的对我的书评〈迪昔辰光〉作为代序。我参与主持北京海豚出版社的「海豚书馆」书系后,提出为刘先生编一本《爱玲小馆》(《爱玲小馆》是他写张爱玲的一篇文章的题目),他很高兴,尤其对这个书名表示满意,这应是他写张爱玲的最小巧玲珑的一本书。
高情贻赠张爱玲信札
第三件事,那年香港新亚书店首拍一通张爱玲信札,我参拍,铩羽而归。这事林道群兄告诉了刘先生,刘先生马上致电我:「子善,何必花那么多钱去拍?我送你一封。」这怎么可以呢?刘先生坚持道:「我们是做研究的,不能单以金钱衡量。我送你这封张爱玲的信,作为对你研究张爱玲的一个奖励,千万不要推辞,否则我不高兴了。」他老人家说得我无言以答。因我返沪在即,为恐邮寄出错,约定下次到港走领。半年多以后,我再次到港,林行止先生赐宴,刘先生亲自携张爱玲一九九三年一月六日致他的中文信一通,当面相赠。如此厚礼,如此高情厚谊,我却之不恭,受之有愧啊。
新冠以前,北京「活字文化」拟出版新的夏济安先生的文集,找到刘先生征求他的意见,刘先生点了我的名。由于新冠,此事拖延了下来。而今刘先生已经远行,我一定不负刘先生的嘱托,与几位年轻学者一起编好夏济安文集(暂名),以慰刘先生在天之灵。
谨以这篇小文纪念我敬重的刘绍铭先生。
(作者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人生小语:刘绍铭
苏格拉底因「妖言惑众」入罪,被判服剧毒hemlock而死。在毒药还没调配好前,他利用空档学习用长笛吹小调。旁人怪而问之:「你快要死了,还学这玩艺干吗?」
这位古希腊哲学祖师爷爷,在离开人世前最后一刻,以行动实践了「吾道一以贯之」的精神。
以此引申,一息尚存,不应忘本分。死囚受刑前吃最后晚餐,也是一种要尽的本分,不能借故推搪。如果点的菜是鱼翅,得坚持要有浙醋调味,不能因为快落黄泉而马马虎虎。
(原载《明报月刊》二○○○年六月号)
刘绍铭生平
著名中国现当代文学学者、教育家、翻译家和作家。
一九三四年七月九日生于香港,笔名二残、袁无名,在圣类斯中学(小学部)毕业,中一上学期后失学,唯有一边当印刷学徒,一边读书看报,之后到当时位于荷里活道的民生书局卖书,公余自修中英文。一九五五年入读北角达智英文专科学校,翌年中学会考及格,获台湾大学外文系取录,之后曾留学美国,一九六六年得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教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夏威夷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香港岭南大学。二○○四年于岭大退休,二○一八年,获岭大颁发荣誉文学博士。
写作生涯方面,十六岁开始写作,文稿先发表于《新生晚报》及《香港时报》,台大读书期间曾投稿《联合报》和《中央日报》,以稿费自给自足。一九五九年,他与台湾大学同学白先勇、李欧梵等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到美国任教职后从事翻译,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先后翻译过以撒.辛格、叟尔.贝罗、奥维尔等名家作品,包括《一九八四》、《动物农庄》等。也主持翻译过夏志清英文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影响深远。
此外,他更是研究作家张爱玲的重要学者,着有《到底是张爱玲》、《张爱玲的文字世界》、《爱玲说》等。
二○二三年一月四日离世,享寿八十八岁。 (资料来源:明报、明报月刊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