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初衷
●香港中文大学仁仔
看过海港两傍的璀璨、听过萦绕不绝的佳音、借过丝丝暖意,我从一片祥和的苍翠之间走出。城市的光环早已掉色,渐渐复归平静。然而,就如喧嚣一般,这平静也待不了多久;小径、排档与长街便悄然染了红。送旧迎新以后,还是送旧迎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肖以十二年为「一圈」;归家的路不知走过几回,但这趟人生,倒是已转了两圈有多了。
年近岁晚,总是使人想起时间。一年伊始,我们总是习惯定下许多目标,期望这一年有所成长、增加阅历,以致不枉此行。到了岁末,回看这年的目标,我们好好反思、感恩、展望,妥当地把年月收纳并匍匐前行。我们以目标为标距柱,本质而言却永远活在过程中。若然我们终归于虚无,要说「目标」似乎有点虚妄;偏偏年复一年的生活,我们往往定下目标,让自己忙于追逐。我们如何觉知时间的流动?除了时、分、秒,大抵就是从一个目标走向另一个目标的过程,以及节日与四时的更替中真切地察觉到。时间不由人,偏偏时间的刻度,很多时是由人界定的。这是为了让我们在时间长河中能标记到自己的存在,不至迷失吗?我们抹去这些刻度,能活得更自在吗?
虚空的问题大概要用上一生来探索。回到人世,如果没有这些刻度、所谓的「羁绊」,可能我们无处容身。我们寻找不同的客体,或远至方圆之外,或近在咫尺之内,害怕没有归属,背后企望的可能是一种扎根的渴望;虽蔓延各处,却不离其宗。现在的生活富足了、似乎自由了,灯红酒绿却难掩空洞;我们的成长,也一直在教我们如何自由飞翔。年夜饭的香气、略显尴尬的寒暄、有点落俗但昼夜鲜明的红,似是每年一度、提醒我们找个地方落脚的信号。
人大了,更怕迷失,更易迷失。曾经,我们都是未来的主人翁;现在「已来」,「喂,天才,为何我们却是无后半?」难道就如美人名将一般,不许人间见白头?或者我们从来都是时光机的碎片,但仍闪烁着灵光,只是在寻觅一个所属的地方。借节日之名,寻一个家——恒常的、无常的家;新知、旧雨、素昧平生的,但愿我们都在送旧与迎新的循环里,继续拥抱这一点的感伤、这一点的盼待。
生命
●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博士研究生) 胡晓霞
这是岁末最平常的一天,人们匆匆忙忙地走在街上,压抑、麻木、疲惫盛满了脸庞,只有三角梅还在枝头肆无忌惮地盛放。
事实上,这一年回头看起来,也和过去的那些年没什么两样吧?只不过,我们逐渐在摸爬滚打中褪去了青涩的外壳,眼角眉梢攀爬出成熟的痕迹,鬓角也染上了无奈的叹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甚至还会开始怀疑,怀疑自己空有鲲鹏之志却一事无成,怀疑自己心比天高却逐渐庸俗不已,进而质疑存在的意义,动摇努力的意义。
但我时常会想起那些逝去的老师和同学,在草木凛冽的气息里,在尘埃飞舞的阳光中,在星辰闪烁的午夜时,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他们在不断地提醒我关于生命的沉重,生命的价值,以及应该持有的敬畏生命的态度。他们在耳畔对我呢喃,只要生命绵延,就会有从头开始、另起炉灶的机会,就看你有没有巨大的勇气以及能否坚持下去的毅力。而每一段奋斗历程都不会因为结果的好坏而失去自身的意义,它需要机遇、需要忍耐、需要持续不断的打磨,甚至还需要一点点的运气。所以,在无法看到最终结果的时候,就继续埋头苦干吧,每天都成为更好一点的自己,更好的明天也许就能从新的明天开始算起。
虎年终将过去,就祝你新年快乐,万事顺意。
红玉米的气息
●暨南大学中文系马欣
近日读痖弦先生的诗作〈红玉米〉,不由地忆起家乡苞谷丰收的场景。立秋时节的清晨,天还蒙蒙亮,村庄里却已灯火通明。一大早儿便可以瞧见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背影,父亲则穿着微微泛黄的白色背心穿梭于堂屋与庭院之间,将秋收要用的器具整理妥当。从幼时记事起,年年如此,即使数年后机械化农业时代来临,我们家依旧遵循着人工收苞谷的传统。
田地里,大人们熟练地将苞谷与枯硬的苞谷杆分离,用力一抛,「砰」的一声,便精准落在苞谷堆积的地方。苞谷越积越多,父亲的白色背心也渐渐被汗水浸湿,氤氲的热气正一股一股从他的体内涌出。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劳作的真实画面,伴随着劳作的疲累与丰收的幸福。隔天,地里收获的苞谷会倾倒在庭院里,祖母和母亲坐在小马扎上将苞谷叶编成粗粗一条,被串起的苞谷挂在老屋的屋檐下晾晒,慢慢变得干瘪硬实,散发出粮食独有的特殊气味。
「你们永不懂得/那样的红玉米/它挂在那儿的姿态/和它的颜色/我底南方出生的女儿也不懂得/凡尔哈伦也不懂得。」我想我是懂得的,那红玉米在晚霞映照下的颜色与姿态。因为我曾痴痴地望着它,看它在风中摇曳,仿佛我的心也跟着它摆动的频率跳动着。那样的一串红玉米,带着故乡的气息,久久地,久久地停在离乡者记忆的深处。
澳门文学馆九月揭幕葡式建筑内的文学传承 ●香港文浩
位于荷兰园大马路九十五号A—B座的澳门文学馆于二○二二年九月开幕。澳门文学馆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原为公务员住宅,由七座连排典型葡国别墅式住宅构成,风格协调连贯。文学馆楼高两层,馆内设有多个展厅,其中常设展厅展示澳门文学发展的脉络,重点介绍不同时期具代表性的中葡诗人、澳门作家、文学社团及文学刊物等,并展出多位著名文学家的手稿真迹,如作家胡晓风手稿、华铃致冰心函,更有澳门罕有油印文艺杂志《红豆》、《澳门写作学刊》创刊号等。另有专题展厅、阅览室和多功能室。阅览室提供不同种类的文学著作、精选刊物及儿童读物予公众阅读,同时设有多媒体游戏装置及互动诗签柜;位于二楼的两个多功能室,会开放予有兴趣人士及文化社团借用,可用作举办小型展览、讲座、电影放映等活动。
澳门文学馆距离其他文艺游点,如卢廉若公园、澳门茶文化馆、塔石艺文馆都只是五分钟路程,要规划一趟澳门文学之旅十分容易!
主编:潘耀明
执行编辑:张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