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苑春秋.学府点滴】一试定生死●徐子莹、赵婷、邵振辉、许登豪

分享

选择的余地

【学苑春秋.学府点滴】一试定生死●徐子莹、赵婷、邵振辉、许登豪

●香港中文大学 徐子莹

对于一众香港学生而言,踏入十八岁,除了一定要换取成人身份证之外,还是人生一个极大的转捩点。

十八岁那年,正是我的大惑之年。何解我数十年的人生,要由一个只维持到三个星期的公开试来决定?何解所谓的成就或失败,要由一朝的成绩来断定?何解刚刚踏入十八岁,就要马上以自己的前程作赌注?种种的不解,慢慢幻化成压力。

犹记得我在应考中国文学科的前一晚,彻夜难眠。左思着秉烛夜读的三载时光,右想着一刹那的名落孙山。就是如此的辗转反侧,让我于应试日未能如常发挥。终归,我都失了手。损了手,伤了腿,换来的是一片迷失。那时的我仿佛就站在丛林中,向前看却看不到尽头,只得一片片的树海包围自己,任凭如何呼叫,都只是孑然一身。

在这迷失的旋涡中,我挣扎求存了数个月。

后来,在接收了联招结果后,我茅塞顿开。原来,做人不一定只得向前看。其实稍微移高视线,总会看到树荫上那一丝丝渐渐渗下的阳光。失手不代表放手,正正因为失了手,让我张开了双眼,看得清前路的各个分岔口。我于入读大专后继续奋发向上,终能转校修读最喜欢的中文系。一个考试,绝不能断定了人的生死,人的命运,是由自己决定。

公开试可以让你失手,能够让你伤腿,但绝对夺不走你那选择的余地。看不到选择,不代表选择不存在。

人生,向来都充满选择。


考试之外

【学苑春秋.学府点滴】一试定生死●徐子莹、赵婷、邵振辉、许登豪

●广州暨南大学 赵婷

窗外绿意葱茏,日子一点一点新了起来。春光明媚,万物都在努力地成长,人也一样。对于毕业班的同学来说,这个春天是那样的紧迫、激烈。考研分数相继公布,各类职业考试紧锣密鼓地进行。在书案旁埋头苦读了一整年的考生,正在焦急地等待着那个决定自己去向的数字。 「一考定生死」,这话或许太过绝对。但是,一场大考可以决定一个人接下来几年的人生动向,却是肯定的。虽然去年已经拿到了理想院校的录取资格,我仍然对各种考试感到紧张和焦虑。那些等待成绩时的焦灼已经成为了学生时代抹不去的梦魇。

初入大学的我曾经以为自己终于逃离了那个充满着分数和排名的世界,可以尽情探索自己喜欢的领域。不曾想,为了争取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名额,我依然要「卷」生「卷」死。丰富的学习经历和独特的阅读感受似乎都被抹去了,只剩下了值得被量化的成果。绩点是多少、排名第几位、发表了多少篇文章、参加了什么科研项目……根据这些考核的评分准则,我将自己打造为一件精湛的工艺品,一遍又一遍向理想院校展示我的「产品合格证」。偶尔回望时,我也会感到迷茫。明明一开始,自己是因为热爱才选择争取保研深造。三年下来,我却在无限度的对比与竞争中,执着于考试分数的高低,而失去了以前那种在学习到新知识、与作者达成共鸣时感受到的纯粹快乐。这不仅是考试的压力所致,也是我一味地囿于「结果至上」的功绩主义,忘记了最初的本心。

考试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每个人都不应忘记,考试只是我们达成目的的途径,那些考试之外纯粹的为知识而快乐的时刻,才是我们最初出发的目的。


「达标」人生

【学苑春秋.学府点滴】一试定生死●徐子莹、赵婷、邵振辉、许登豪

●圣保罗书院邵振辉

若然要说甫踏进校园就是为了迎战文凭试,我觉得也合适不过。打从小学开始,香港学生就踏上这条不归之路。你没有选择的权利,无法逃避,只能接受——接受你要为了一场的考试焦头烂额,就算最后失手,终究也无法挽回。

说它断定生死,无非就是为了一张「入场券」。就是这么一张成绩表,就断定一个学生能否考进心仪的大学,断定他的未来、他的生死。诚然,一切也未至于天塌地陷,然而一次的失手,象征的是白费过去多年的努力。

过去为了温习而废寝忘餐,过去为了掌握考试技巧豪花过万元于补习,过去为了沉着应战而与家人、朋友疏远了,曾经为这场考试歇斯底里,曾经因为压力过大而独自在房间里潸然泪下,曾经在停滞不前之时一蹶不振。

到放榜的一刻,若然成绩未达标,过去的牺牲也将化为乌有。手中拿着的,不是成绩单,而是你的未来。

究竟,就单单以一场考试衡量学生在社会的地位,主宰他们的人生,值得吗?公平吗?

哭泣,是因为受尽了文凭试的蚕食,三年来连绵不断的煎熬,得到的却是模糊的前路,不知去向。心里有所不甘,压抑在心头的不平也无法抚顺。即使已拼尽全力,也要用单单的一场考试,以「未达标」来形容多年来勇猛的搏斗,概括学生的一生。对于考评局为何要定立这样的考试制度,我不得而知。文凭试确然断定学生的人生,否则也不会出现放榜后的极端场面。记者会上掌声如雷,因为这几位状元得了「生」,因为他们成功挺过了文凭试的煎熬。然而就在不远处,有几多学生在泫然欲泣?

「达标」与「未达标」,代表的不是考试成绩,而是每个香港学生的人生。


一试未必定生死

【学苑春秋.学府点滴】一试定生死●徐子莹、赵婷、邵振辉、许登豪

●圣保罗书院 许登豪

每年四月考试季,在城市醉心于春夏的转换时,有一群人还在忧心忡忡。他们是中六学生,是即将要面对这条名为公开试的鸿沟的一届学生。数万名莘莘学子,要以自己的纸笔,挤过公开试的独木桥,到达名为大学的彼岸。能大步跨过固然很好,但是,每年至少有一半的人要掉进「考场失败」的深渊里。这种现象在香港人口中,被略带玩味的称为「一试定生死」。

纵观历史,「一试定生死」在我国古时早已存在,它便是「科举制度」。一群年近弱冠的书生,凭着多年的寒窗苦读,务求在考场上写出最起凤腾蛟的文章,让考官眼前一亮,好以后考上功名,光耀门楣、出仕升官。这是亘古不变的考试目的。结果若是科举高中,便如范进中举般,令人刮目相看、鸡犬升天;若如温庭筠名落孙山,进士不第,只可郁郁不得志,终生难以发达。古时如此,好像现代我们也是如此。这么说来,考试文化,倒也成了中国的「文化活化石」了。

有云:「考试的目的是让学生增长知识、认识自己、终身学习。」可是理论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正因为「一试定生死」,那一纸文凭便成为了学生的最大压力。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个在竞争中存活者的光鲜亮丽,可背后的付出,和落败者的代价,却鲜为人知。越来越多的学生因考试压力患上情绪病,越来越多的学生因考试压力选择伤害自己……这难道不足以成为警号吗?报纸上学生令人心碎的新闻,足以令我们反思:一场考试真的这么重要吗?

但我认为:一试未必定生死。放眼世界,全球化的社会给予我们更多的机会,除了公开试,年轻人现在可以在其他地方,或其他领域发挥自己的潜能。例如一场本地考试失意的,可以选择海外升学或从事有兴趣的行业;喜欢科技的,可以发展资讯科技;喜欢体育、美术的,都可以做运动员、艺术家,我们都可以有光明的未来。时代变了,公开试不再是命运的分水岭,而会成为未来的起跑线。

依我看,要想让学生不断进步,从「一试定生死」中解脱,就要实行「德、智、体、群、美」全面教育,让学生全人发展,燃点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而不是舍为人立身之「本」,逐考取成绩之「末」。毕竟社会并不需要一大群专家:需要的是艺术家,是劳动者,是运动员……是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人,一个个和谐而独立的人,一个个有创意、有梦想的人,而不是一只只等待被填满的「填鸭」。


「学苑春秋」园地
公开征稿欢迎莘莘学子及老师投稿,学生稿篇幅500字内,老师稿篇幅800字内。请把作品连同作者简介及联系资料电邮至:mpmeditor@mingpao.com,标题注明「学苑春秋」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