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作家的心影

分享

编按:中华文明、岭南文化源远流长,与大湾区文化文学一脉相承。广东乃大湾区的骨干,岭南文化荟萃地,人文底蕴深厚,这些特征深入于广东文学的骨髓,今期一起细味广东作家的心影。暨南大学蒋述卓教授提纲挈领,「从大湾区文学未来品质的三个方面:开放与创新创造性、流动与多元共生性、当代前沿与世界性,去探究它们与岭南文化底色的关系……让大湾区文学在人文湾区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长申平则描写他在白鹤峰的奇遇,充满奇情幻想,是一次文化与心灵的激荡。 《华夏》总编辑刘迪生对胶东,小有感情且不乏神往,他笔下的烟台时而温婉,时而高扬,浩瀚而博大,始终滋养着沿海而居的人们。 《明报月刊》总编辑、本版主编潘耀明则漫谈大湾区文学与岭南文化。

主编:潘耀明

执行编辑:张志豪


大湾区文学与岭南文化 ●潘耀明

《明月湾区》是以大湾区文化为主要园地,因由香港作家联会主办,文学为其基本成份。

大湾区文化承传了岭南文化,岭南文化丰美幽致,羼入中华文化的儒、释、法、道。

荦荦大者,有诞生于明代的陈献章、湛若水、王守仁等儒学大家。由陈献章开创了以涵养心性的心学,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其后由湛若水、王守仁加以弘扬光大。

文学方面,诗风清淡、情托人生慨望,以五言古诗取胜的唐代张九龄,乃至其后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明末清初的著名代表诗人屈大均,后者提倡以诗言道,兼具忧国忧民之侠骨及情真意切的柔韵。他的诗作恍若行云流水,婉转洒如,疏朗灵动,备受称许。

佛学方面,坐镇南华寺的慧能法师,把人类从心灵的枯井解脱出来,从而得到大自在,他创立禅宗南派,誉满海内外。

此外,被流放南粤的北宋苏东坡、被贬谪潮州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对岭南文化的影响既深且巨。积厚流光,蔚为后世的美谈。

岭南文学更与岭南画派、粤剧允称三绝。

大湾区文学的含义渊远流长,其发展路线蜿蜒多姿,正如蒋述卓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文化底色与未来品质〉一文中指出:「大湾区文学必须是一种既承接岭南文化传统又具有新质的文学,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学。」蒋先生对大湾区文学的深刻透析,值得参考。

(作者为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明报月刊》总编辑、本版主编。)

广东作家的心影
岭南文化荟萃,人文底蕴深厚,这些特征深入于广东文学的骨髓。 (明报资料室)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文化底色与未来品质(节录) ●蒋述卓

关于什么是「大湾区文学」,学者们还在探索、研究、争议,尽管说法不一,但大致相同的意见都认为必须是一种既承接岭南文化传统又具有新质的文学,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学。从承接传统来看,以一八四○年划界,有中国近代以前的岭南文化的远传统,又有近代以来直到现在约一百八十年间所形成的文化近传统,这两个传统与粤港澳三地同属岭南文化的文化底色密切相关,同时又为未来大湾区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影响着大湾区文学的发展路向和品质。本文从大湾区文学未来品质的三个方面:开放与创新创造性、流动与多元共生性、当代前沿与世界性,去探究它们与岭南文化底色的关系,坚定大湾区文学的文化自信,让大湾区文学在人文湾区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岭南文化的开放包容创造

从岭南文化远传统和近传统的衔接来看,它展现出一条清晰的线索,那就是从受容、包容再到创新创造的相互交织相互推进的发展线。

总体来说,岭南文化在一八四○年以前,受容程度大许多,但在受容中也时有包容和创造。受容状态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正如岭南从汉、唐到宋、元,随着汉、魏晋南北朝、唐末、宋末几次大移民的进程,也随着被贬谪迁徙官员的南下,中原文化逐渐进入并影响岭南文化,岭南文化也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但在受容的过程中,又呈现出主动状态的包容和创新创造。如慧能和陈白沙。慧能到黄梅求佛时,被人看不起,被视为岭南「獠人」,似乎还是没有进化好的另类。但他靠极其高的领悟力创造了震惊佛坛的偈语,在被人追杀后逃回到岭南,创立了第一次佛教中国化的禅宗,成为开宗立派的新一代佛教祖师和中国思想界的革命大师。江门的陈白沙,融儒道释于一炉,中和诸家,推崇「自信」、「贵疑」、「自得」、「觉悟」,主张以独立的主体意识,大胆怀疑,独立思考,创造了与传统理学相区别的独具岭南特色的「江门学派」,其重「心」重「自得」的理论与方法比阳明心学还要早。

从明开始,岭南地区的受容状态逐渐向主动包容方向发生着变化,尤其是随着西学东渐的展开,如以罗坚、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等从西方来到澳门、广州、肇庆、韶州等地传教,以及作为清朝唯一开放通商的广州口岸的繁华,岭南地区变得更为开放和包容,树立起一种不怕「异端学说」,以开阔的胸襟、宽容的态度接纳外来思想、择善而从、为我所用的文化姿态,岭南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种开放与融通互为表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

到了近代,随着中西文化的相互激荡,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追求西方进步思想的双重变奏中,岭南思想界发生巨大变化,近代岭南文化的整体精神风貌就是在主动接受西方思想中建立起经世致用、爱国救亡的启蒙之学,在追求个体自由和群体觉醒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的改变与崛起。林则徐在岭南虽然只住了两年,但他组织人员编纂中外文书刊以了解西洋事情,广求「夷务」新知,他所编译的《四洲志》成为魏源《海国图志》的基础。他还带头冲破禁区,在实际操作上仿制洋船洋炮,开启了「开眼看世界」潮流。魏源的《海国图志》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扩充而成,使该书成为进一步打开世界视野的标志。他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进一步推进了在全方位上(军事、器物到西方政制)向西方学习的理念,这成为其后的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成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先声。康有为在西方思想的启发下,融中西各国文化精华,托古改制,提出了「大同」说,其思想自称来自中西文化的一切优秀方面,幻想在继承中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超越一切既有的文化,创造先进的新文明,这成为其维新变革思想的源头。梁启超在对新文化的追求中,提出要更新与重塑传统文化,改造民性,铸造新国民,从开民智、兴民权、育民德入手,倡导「合群」和追求自由。孙中山决心学习西方改变中国并击败西方的侵略,从不亡国灭种的动机提出革命,矢志推翻满清帝制。他自称「余之谋取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开放的视野使他融通中西文化而提出具有颠覆性和创造性的革命思想。 「开放不仅是岭南人的精神,也是岭南人的实践模式和生活方式,是精神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价值取向。」(李权时、李明华、韩强:《岭南文化》)开放使得岭南人有兼容并蓄的胸怀,也为求新求变以及创新创造提供了社会文化心理的基础。近代岭南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成为引导中国文化路向的主导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

从黄遵宪、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以来,岭南文学就是开中国文学风气之先的文学,「我佛山人」吴趼人在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上开始小说创作,先后写出《痛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轰动文坛的小说,成为了晚清「谴责小说」巨匠。二十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香港出现了像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昆南、刘以鬯、李碧华等带有先锋性的小说,西西为代表的「城市小说」,梁凤仪的「财经小说」,倪匡的「科幻小说」,黄易的「玄幻小说」,亦舒的「言情小说」等等,广州则有章以武、张欣、张梅等的「城市文学」以及深圳、东莞、佛山兴起的「打工文学」。

新世纪以来广东的网络文学在全国领先一步,许多著名的网络作家如当年明月、南派三叔、天下霸唱、慕容雪村、李可等都是由广东起步,尔后闻名全国的。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广东阳江人林庭锋和台湾籍人士罗森在二○○一年十一月就筹办起点中文网,二○○二年六月试水,二○○三年就实行VIP制度,十一月开始在线收费阅读,二○○四年就是中国网络文学第一大网站,成为中国网络文学最重要的孵化器。 「网文出海」也是他们创造的,开拓了网文海外传播的「起点模式」。广东最早创办《网络文学评论》杂志,最早将政府文艺奖「鲁迅文艺奖」颁发给网络小说,也是中国最早成立网络文学作家分会的组织之一。现在,香港的网络文学也盛行起来,薛可正、张晨、「岭南痴线佬」碎星团等的创作也极有香港的独特韵味和市井气息,更为重要的是带有科技创新发展的色彩,是黄易、倪匡、亦舒等人传统的传承与发扬。上述文学发展之种种,与岭南文化的底色密不可分,而在未来大湾区文学的发展中,有大湾区的良好文化环境和多年来文学打下的基础,这种开放创造品质必定会得到进一步彰显。

文化的流动与多元共生性

岭南文化又是一种流动的文化,人员的南来北往以及与外国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让岭南文化具备多元共生的品质,这也是影响未来大湾区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秦统一岭南,设置南海郡,今广东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郡治番禺(今广州市),岭南从此直接归属中央王朝。秦始皇时期,曾迁内地五十万人戍防五岭,与越人共处杂居。又批准赵佗将一万五千名无夫家的妇女送到军中与秦军婚配,繁衍后代。汉以后,中原人避乱移居岭南,与当地人杂居通婚,岭南逐渐成为移民之地。唐时,在岭南经商而流寓岭南的外国人也与汉族通婚。宋灭之后,南宋遗民大量滞留岭南。清初入粤的八旗防军及其眷属(其中部分也是汉人),构成了岭南居民「混杂」的复杂状态。

澳门一直就是岭南的一部分。一五三五年葡萄牙人取得在澳门停靠船舶和进行贸易的权力,一五五七年上岸定居,也有葡萄牙人娶当地人为妻的状况出现,土生葡人并由此产生。澳门的多元文化色彩明显,目前长居澳门的华侨占其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二,来自东南亚、南美、北美、欧洲等五十五个国家。香港在汉代时属于南海郡,岭南人居住最多。抗日战争期间,内地人避乱香港,再后来内地移民香港的成份逐渐增多,其中以沿海省份的上海、江苏、福建、广东人移民最多。后来菲律宾人、印度尼西亚人、印度人、英国人亦在香港居住或工作。同时,内地出国留学后作为引进人才在香港工作的人数也非常可观。

总之,岭南文化是一种流动多元的文化,既呈现出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又有中西文化相互交流交融的色彩。岭南文化在文学中的表现也带有这种流动与多元共生性。

比如岭南文学风格,一般都认为岭南文学平和温婉,清淡明丽,轻快平易,但在特定时刻岭南文学又呈现出雄直之气。像明清之际的岭南文学,文学家处于易代的转折时刻,又广泛游历中原与江南大地,吸收中原的厚重、江南的灵动、秦晋的坚实、湘鄂的刚烈,熔铸出岭南的雄奇雅正之风,这正是在流动中出现的文学风貌。洪亮吉高度评价岭南诗派,称「尚得昔贤雄直气,岭南犹似胜江南」。

当代前沿与世界性

至于当代前沿与世界性,虽然更多的是面向未来提出的,但依然有着岭南文化的底色做基础。

近代以来,「广东成为了中国近代社会革命的策源地和新文化的生长点」,岭南「以鲜明的世界性、民族性、先进性和岭南特质引领中国近代以来的文明进步」。 (田丰:〈岭南人文精神与人文湾区〉)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就是顺应世界潮流,站在文明进步的前沿。黄遵宪、梁启超对文学的振臂高呼成为了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声,是思想与文学进步上的先锋。张竞生敢于冲破传统,介绍西方的性学,被称为「中国性学第一人」,具有与世界齐步走的眼光。由高剑父、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昂等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将西方美术与中国写意画相结合,以西方技法表达中国美学意境,掀起了一场艺术革命。

在大湾区文学进行时中,则有了新的更为宏阔的视野。过去的岭南视角是以山为分界作为地理划分的,「不仅隐藏着陆地的视角,而且与中心相对的某种『偏远』也从中一览无遗。但现在这个『大湾区』所蕴含的地理视角无疑是指向海洋的」。 (王威廉、陈培浩:〈地理空间及其文明活力的精神烙印〉)大湾区文学对新城市文学、新工人文学、海洋文学、泛科幻写作、新南方写作等等的探讨,在艺术内容与形式上必将有新的实验与开拓。

关于「新城市文学」,邓一光、张欣、鲍十、南翔、杨黎光、吴君等有了对城市题材的新探索。吴君的《皇后大道》、《万福》是深圳与香港「双城」的双重变奏,《晒米人家》是向特区生活深度的开掘。王十月、郑小琼等开始写作他们对城市的碰撞体验。新生代作家王威廉、陈崇正、蔡东等探索城市人的内心思辨。葛亮将写作视角从江南转向大湾区,新作《燕食记》触角细腻,通过大湾区共享而特有的饮食文化深探大湾区文化底蕴和未来的一体化途径。周洁茹用港漂的眼光透视暂时还不属于她的「我城」,唐睿则在移民与香港的融入中写出香港青年成长的心路历程。 「新城市文学」必然要具备现代意识,是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视野下来观察与书写城市。

海洋文学也将进一步得到开发与拓展。海湾文化、沙滩文化、岛屿文化、台风、红树林、滩涂、海水养殖、出海捕捞等等,将给人带来新的生命体验。目前,海洋文学正在广东作家的笔下出现井喷现象,陈继明的《平安批》、林棹的《潮汐图》、厚圃的《拖神》等长篇小说透露出了蓬勃生机。

「新工人文学」与科幻文学、科技文学紧密相连,量子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机、云计算、数字经济、媒介革命等等,会促进各种跨界的写作。顺德和东莞都是以制造业闻名的城市,「新工业文学」与「新工人文学」交织在一道,开启了大湾区文学工业书写的新空间。最近顺德作家魏强的长篇小说《大凤来仪》正是以顺德的家电与厨卫行业的创业与竞争为描写对象,展开对制造业在技术创新和管理理念创新上的书写。工业所带来的新空间以及创业之人不断迎接新挑战的心理抗压力的描写,都是以往文学中所不具备的。

此外,金融文学、商业文学在香港财经小说和广东《商界》小说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尝试。网络文学是大湾区作家的强项,汇通科幻、科技、军事文学,在大湾区的新时代里必将得到更为强劲的发展。

面向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必定是世界历史上人类的最好喜剧,我们不必犹疑,而应在创新创造中捧出文学的灿烂明珠。

(作者为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暨南大学)基地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华文文学》主编。)

(本文为节录,全文刊于《明报月刊》文化附册《明月湾区》二○二二年十二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