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作家笔下的文化风情

分享

编按:澳门是一个令人讶异而迷人的地方,它虽是一座小城,但新旧兼收并蓄、博彩旅游业兴旺、而且人文荟萃,置身于大湾区中,一样大放异彩。作联会长潘耀明浅识濠江导入,之后一众澳门作家以笔尖细说文化风情──「战后,我重返澳门……『竹升孖水』的唤卖声永难再闻……」什么是「竹升孖水」?九十岁的李烈声追忆当年听师娘、吃宵夜的美好濠江岁月。 「这片亘古不变的蔚蓝……饱览了人世沧桑,又岂是我们强加的『伶仃』二字就能囊括她的前世今生?」冥冥之中,伶仃洋与谭健锹种下了不解之缘。澳大教授龚刚则为我们奏出瘟疫时期的蓝调,学者刘景松以《东方之珠》抒写香江百多年的沧桑到繁荣。香港澳门同操粤语,粤语专家欧阳伟豪细说澳门粤语特色。小城故事多,文化风光旖旎,堪细细品味。

主编:潘耀明

执行编辑:张志豪


浅识濠江 ●潘耀明

澳门在保育方面,比香港做得好。旧澳门原貌基本保存下来,新发展区都集中在凼仔,可见澳门保育工作历久见功。这也使澳门成为更令时人可以发怀旧之幽情的宝地。

吴志良先生说,澳门三十多年前在澳门基金会的支持下,已开设澳门学。香港学的出现不过是近年的事,洪清田个人最早先开香港学课题,主要研究是香港的政制,也是在香港民间进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担任香港南粤出版社总编辑,汇集香港历史学教授、专家,由当时主编《明报》「街坊广场」、香港掌故专家鲁金挂帅,推出一套「古今香港系列」,聚焦香港的街道史、地域史、行业史,共出版十多本,后因离开出版社而中断。

澳门古文化与现代文化可以共存,与澳门的当政者卓见及学界的努力和用心分不开。

我认识的个别澳门学人,很早便潜心研究澳门的历史沿革及古今民俗,其表表者有谢妙冰女士,她以英文写下多部探讨澳门民俗文化专著,不少被翻译成中文、外国文字。

港澳史专家、澳门中西创新学院院长霍启昌(一九四二-二○二○),对澳门学也起过较大作用,有多部澳门研究著作面世。

澳门又称濠江,这个濠江的来历一直不甚了了。因为澳门并没有河流,她面向的是珠江口的出口与海之间的水域,也许这与江沾了关系。

后来查了资料,才知濠江是真有其名,是属于南海水系河流。古称河渡溪,是一条没有发源地的海湾河涌,西北出磊口接汕头市汕头港,东南接广澳湾入南海。

也许是河涌的关系,古早是小渔村,盛产蚝、鱼虾,原名为濠镜或濠镜澳。濠镜之名源自《明史》,比起今之澳门称谓似更有雅意。

澳门开埠比香港更早,后者只有近二百年历史,澳门开埠于嘉靖十四年,即公元一五三五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因年代渊远流长,澳门的历史文物比起香港多得多,旧街古老建筑比比皆是。

澳门除吃喝玩乐外,她的背后还有多采多姿的文化底蕴,值得细赏和探索。

(作者为香港作家联会会长。)


竹升孖水何处寻? ●李烈声

尽管我并非在澳门出生,但是,我承认我是澳门人,数十年来,我望门投止,天涯飘泊,许多栖迟过的地方转瞬忘却,而澳门却是遗忘不得,其中一物,便是「竹升孖水」。

在致用学校我初学为诗,其中「家近竹林草木香,夜来担凳听师娘」二句,曾得到老师的嘉奖。我的童年是在新桥地区度过,诗中的「竹林」,便是至今犹存的竹林寺,修篁千章,掩映成荫,暑假时期,炎炎长夏,我躲进竹林寺中自修看书,直至夕阳西下,回家吃晚饭。澳门水产丰富,蔬菜廉宜,晚饭丰盛可口,饭后,我汲了井水,把门前的碎石路洒水,暑气顿消,母亲便把架步安排好,准备聆听师娘歌喉。

几个惯于在新桥地区「兜生意」的师娘,手抱秦琴或二胡,一面走动,一面弹奏着粤乐《春风得意》、《贵妃醉酒》等小曲。这些师娘虽被称为「盲妹」,其实并非全盲,只是视力不及常人而已,在墨晶眼镜遮掩下,街头的一切,其实尽在她们洞悉之中。行走江湖多年,她们很易看出谁是借词渔色之辈,谁是真正知音之人。主顾挑选师娘,师娘也挑选主顾。几个家庭主妇商议数语,便决议凑钱聆听谁的南音。

那个时段,才是主妇的最享受时候,晚风习习,暑气全消,明月在天,虫声远送。师娘挥弓而歌,什么《客途秋恨》、《夜吊秋喜》、《宝玉哭灵》等名曲次第出台,师娘琴艺精湛,歌喉醇美,大家都认为是一种无上享受。几支名曲唱罢,师娘疲惫不堪,需要歇息一番。正当此时,街上便传来贩卖宵夜的唤叫声,有卖咸肉裹蒸糉子的,有卖喳咋的,有卖鸡蛋腐竹糖水的,有卖鲜虾云吞(馄饨)面的,而我最欢喜则是「竹升孖水」。

一碗不放浇头或水饺、云吞的面条,许多地方都呼之为「阳春面」或「净面」,而澳门人则呼之为「孖水」。孖水之名由来已久,我无暇找寻其起源。不过那时我的一个女同学刘仙的母亲以唤卖「竹升孖水」而名扬新桥一带。她家只是独沽一味卖孖水,面条都是使用竹升按压出来的,邻里则呼她「竹升婆」。

广东人吃云吞面,以其有肉有虾,价廉物美,但嗜食孖水者不多,有人认为孖水只是一把面条放在一碗热水中,有何滋味可言?

新桥竹升婆的孖水并非如此,有几样特点:

她家的面条是由竹升婆每天坐上竹杆一上一下压出来的,决不偷工减料,这是广东古式制面方法;但到了民国时代,已有制面机器面世,由于机器制面,节省劳力不少,澳门市上普遍多用机制面条。广东人嘴巴「招积」,认为机制面条难与竹升面条相比,竹升面条有韧劲,远比机制面条可口。不过面食卖不出好价钱,若耗费大量劳力做竹升面,小生意的算盘打不来。

其次是她家汤水清甜澄澈,汤上没有一点油星,清可见底,不似一般面汤浑浊有如一滩泥浆,单论卖相已是胜人一筹。最后是碗中几片青菜。一般面家卖孖水,多不肯放青菜,几片菜叶虽然不值钱,但是,一撮浅黄色面条中飘现几片翠蔬,份外赏心悦目,好感大增。与我有同好者大不乏人,竹升婆就靠这碗孖水担起一头家。

澳门基层人民都是依赖一技之长而养家,竹升婆每晚都击打两片厚竹片,有时也粗声粗气唤卖:「竹升孖水!」有一天,竹升婆那副粗声粗气唤卖声没有了,取而代之者是同学刘仙,她比我高一班,是校中高材生,她阴声细气唤叫:「竹升孖水!」母亲问她:「竹升婆呢?」刘仙羞人答答说:「我妈病了,由我卖面。」再问才知道刘仙是独生女,父母亲经营竹升云吞面档,白天制云吞,打面条,晚上挑担到中区摆卖。数年前丈夫病故,妻子独力养活女儿刘仙,但人力不足,做不来云吞,只能做竹升孖水维持生计,终于积劳成疾,病倒了,白天勉力制造竹升面,待女儿放学后代替妈妈上街贩卖。邻里们只好叹一声:「伤哉贫也。」

邻里们到她家中探病,回来后报道说:竹升婆扶病打面,白豆大小的汗水不断从额上冒着,我们吃进口中的孖水,其实是吃着她的性命。那时候,澳门市面不景,澳门并无福利制度,看到邻里处境困难,也是只好同情解慰一番,不能作什么具体帮忙。不久,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食粮和燃料价格飞涨,澳门沦为饿乡。澳葡把饥民遣送回珠江三角洲,我家也加入遣返大军,邻里星散。珠江三角洲战火纷飞,我家辗转乡村求生。听师娘、吃宵夜都成了美好回忆。战后,我重返澳门,新桥依旧,竹林寺依旧,只有「竹升孖水」的唤卖声永难再闻。

(作者又名李瑞鹏,诗人,九十岁,作品曾多次获奖,并有作品结集。)


澳门粤语 ●欧阳伟豪

香港地,出外靠朋友,澳门街,亦都系出外靠朋友,多谢澳门兄弟送上《澳门粤语》(罗瑞文著,二○一八,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令我有机会同大家分享澳门粤语慨特色。

首先,热吓身。香港地(读dei2)用地,而澳门街用街。起初,我一听澳门街以为澳门有条街叫澳门街,后嚟先知道同香港地慨用法一样。

我哋从语音、词汇讨论吓港澳慨差异。澳门粤语慨语音基本上同香港慨粤语一样,即系声母、韵母、声调系统一致,稍为唔同只系个别字词慨语音唔同,而唔系成系统、成系列慨唔同。

最为人熟悉慨港澳区别就有呢几个例子:嗰边、揿掣、舀汤、踩单车。嗰边慨嗰,澳门、香港都读go2,但系澳门多一个音读哥(go1),即:哥边、哥度。有时,喺澳门仲会听到读成捞(lou1)边或者lu1边。揿掣慨揿,香港读gam6,澳门除咗gam6,仲读成am6。舀汤系书面语,香港同澳门都有笔(bat1)汤慨读法,而澳门亦经常读做忽(fat1)汤。至于踩单车,香港同澳门都读caai2单车,但澳门仲多个音,读踹(jaai2)单车。点解港澳有呢啲异读,就要留待日后研究。

另一个原因港澳唔同就系所谓慨「随意变读」,例如:澳门慨「高士德大马路」,士经常读做市(si5),而唔系读事(si6);又例如凼仔慨「徐日升寅公马路」,寅读做贤(jin4),而唔系读仁(jan4)。呢两个例子你可以话系读错,至于系咪真系读错,要睇埋其他出现呢两个所谓错读字慨词语系读咩音,如果只系呢两个专有名词先读呢个所谓慨错音,可能系基于历史文化或通俗等因素,好难一概而论。总之,喺香港,我哋就会读做士(si6)、寅(jan4)。另一个误读慨例子就系「删除」,可能系有边读边,澳门粤语将删读成册(caak3),而香港就必定读山(saan1)。

语音亦都可以受邻近方言影响,例如:夏枯草、枯叶慨枯,香港同澳门都读做夫(fu1),但澳门仲会读做箍(ku1),原因系喺中山、珠海、四邑,枯慨声母系k-,所以因为语言接触,澳门人就将枯读做箍(ku1)。颁奖慨颁澳门除咗读baan1,仲会读paan1,翻查《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对照》,台山、开平、四邑都系读送气慨p-,呢个送气音有可能转移到部分慨澳门人。喺香港,要去到七、八十岁慨老人家先听到渠哋会讲颁(paan1)奖,可能亦系受以上地方慨方言影响。

以上港澳慨语音差异,只系零散喺个别字词,而未能有成系统慨唔同,至少喺声母、韵母、声调上,两地慨粤语都系一样慨。

除咗字音上港澳有唔同,喺词汇上都有,意思系指同一样事物,澳门用一个字词,香港用第二个;又有啲情况,某啲事物净系澳门独有,所以只有澳门慨叫法,而冇香港慨叫法。就以澳门呢个专有名词为例,点解有时会睇见写做濠江?原因系澳门从前盛产生蚝,所以叫蚝江、蚝镜、蚝镜澳;又因为蚝唔似一个地方名,而澳门地处珠江港口,之后就改写成濠江。另外,澳门有个旧名叫梳打埠,因为澳门娱乐事业发达,而梳打系用嚟清洁,所以梳打埠喻作荷包因娱乐而被清洁,财金散尽慨意思。另一个澳门独有慨蛋挞叫葡挞,蛋浆上面有烧焦慨糖胶,据闻由葡萄牙传过嚟,所以就叫葡挞,而家香港都有呢种做法,都系叫葡挞。

至于同一事物唔同叫法慨例子就比较多,最广为熟悉就系擦胶,港澳有擦胶慨叫法,但系澳门仲可以叫胶擦。店铺慨叫法,香港叫烧腊铺、烧腊大王或者烧腊专家,澳门叫烧腊家,旧时红街市有间「和记烧腊家」。有时港澳两地发展速度唔同,旧时两地都有卖山货慨店铺,即系用植物嚟做慨日常用品,例如:藤篮、竹席、葵扇、蒸笼等,香港发展得较快,改用杂货店嚟做统称;而澳门较慢,仲可以维持山货慨叫法,例如:「广发山货号」,呢啲山货店以前集中喺十月初五街,不过而家都日渐式微。

词汇同语音一样,港澳粤语慨分别都系限于个别慨字词或文化慨唔同,未具备成系列兼有预测性慨差异,正正就系呢啲字词读音慨差异,构成港澳两地喺粤语上慨特色,就要努力去保育同活化。

(作者为艺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前高级讲师。)

澳门作家笔下的文化风情
澳门粤语有何特色? (资料图片)

瘟疫时期的蓝调(组诗) ●龚刚

一、蓝丹花

我能把大海的记忆插在陶瓷花瓶上吗

这莫名忧伤的蔚蓝

不可打捞的故事,漂流的荒芜

海平线,为更大的虚空划界

从黄昏出发

奔腾的潮水,正在营救

最后的蔚蓝

逆光中的蝴蝶

汇聚成风暴的末梢

一片片蓝色的翅膀

在陶瓷花瓶的上空飞舞

大海的回声,来自深藏的孤独

如此绚烂


二、细雨中的栀子香是一座废园

逼仄的石阶滴滴嗒嗒地攀升

大炮台在故事的尽头

凉茶铺,甜品店,药房

拾级而上

居民楼的门洞

在一把把雨伞下歇脚

细碎的落花在铁丝网后

铺开一层薄薄的地毯

白色的秋千椅

倾听着随风起伏的童年

细雨中的栀子香是一座废园

玛格丽特在每一个转角屏息

她的一袭白色西服的梁家辉

已在警匪片中沦为奸角

莱昂纳德.科恩仍在执着地抒情

「你已经爱够了,

现在让我做你的情人」


三、把雪松种上天空

把雪松种上天空

把红印盖到鱼背

未知的使命,驱动着造化

远山在一万年之前

从南向北的风

见识过汹涌大海

所有的岛屿,在人类的汪洋中

执着地选择孤独

漫长的大桥,让时间现形

船与桥墩,投影在水面

如同秒针撞击时针

春树满山,凋谢的记忆

凋谢在记忆中

瘟疫,战火,所有内心的伤口

会在夏天来临前结痂吗

从未让生命扎根的石头

比一切生命更久远

人间的悲欢,是一场大雨

淋湿了每一个人


四、题新加坡诗友白鹭图

白鹭敛翼

任雨点滑落

细长的腿

撑起从天而降的初夏

水面下的鱼

窥伺着充满诱饵的人间

准确地衔住

每一颗试图潜逃的雨珠

转眼即逝的水圈

经营着未圆的梦

水草长势喜人

与白鹭相互靠近

守住世界的一角

比夏禾更加青翠

却无关丰收

无关悲喜

马六甲是百年前的流放

执着地相信眼泪,这沿街的

雨树

这沿着羽毛滑落的

抓不住的忧伤(作者为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南国人文研究中心学术总监。)